拿到預售許可證,卻想捂著樓盤等漲價,這一現象將堅決不允許了,還將面臨最高1萬元的罰款。南京法制辦日前就《南京市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公開征集意見(11月8日《京華時報》)。
今年以來,樓市重回快車道,房價一路飆升,地王數據不斷刷新。開發商自賣自買,捂盤惜售這類哄抬房價的伎倆又頻頻抬頭,令人憂慮。南京市擬出臺地方法規,對拿著預售許可證,捂盤漲價的開發商進行處罰初衷是好的,但是最高1萬元的罰款顯然沒有擊中開發商捂盤惜售的命門。
在住宅均價萬元的南京,捂盤惜售最高罰款1萬元,相當于1平方米的房價。筆者不妨替開發商算一筆賬:如果捂盤惜售,一套100平方米的住宅,房價上漲一成,開發商就收益10萬元,10套房子就多賺100萬,如果房價上漲更快,捂盤數量更大,開發商的捂盤利益就更大。與龐大的捂盤利益相比,區區1萬元罰款如何遏制開發商的捂盤利益沖動?最高1萬元的捂盤罰款標準,倒像一則縱容開發商捂盤的動員令。
事實上,捂盤惜售并不是一個新問題。中央一直都在打擊開發商捂盤惜售、欺詐惜售的違規行為。2006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建設部等部門關于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意見的通知》就明確指出,對捂盤惜售、囤積房源、惡意炒作、哄抬房價的房地產企業,要加大整治查處力度,情節惡劣、性質嚴重的,依法依規給予經濟處罰,直至吊銷營業執照。2007年,建設部等八部門聯合在全國范圍內集中開展房地產交易秩序專項整治行動。囤房惜售、哄抬房價、合同欺詐等行為都被列入整治行動的重點打擊對象。
今年以來,為打擊捂盤惜售,不少地方也開展了打擊行動:北京啟動房地產市場秩序專項檢查,約談捂盤惜售的開發商,一經查實,將公示開發商和項目名單,并嚴厲查處。上海規定:炒號、人為組織排隊、內部訂購,或開發企業無正當理由拒不開盤、拒絕對外銷售的,或以畸高價格掛牌,在一年內銷售率不到5%的,將被認定為捂盤惜售、囤積房源的不良行為。有關部門可給予當事開發企業降級或取消資質的處理。
但是,由于對捂盤惜售行為缺乏明確的處罰細則,再加上不少地方政府沿襲房地產財政思維慣性,不愿意打擊違規開發商,更不愿意平抑房價,導致地方政府對捂盤惜售的打擊“雷聲大,雨點小”,問責板子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南京市對捂盤惜售行為確定最高1萬元的罰款標準,固然規則清晰,可操作性強。但是罰款標準太低,顯然不能有效打擊捂盤惜售行為。
其實,地方政府要遏制開發商捂盤惜售,平抑房價,一方面要制定嚴厲的處罰規則,重拳打擊,從經濟上讓捂盤惜售的開發商得不償失。從而引導開發商放棄暴利心態,用合理的價格、正常的銷售手段運作市場。也讓消費者從漲價預期的恐慌中走出來,逐漸回歸購房理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改變對房地產財政的依賴心理,在做好保障房供應,降低地價與房產稅費方面體現責任擔當,讓利于民。為平抑房價、樓市理性回歸提供市場原始動力。(胡藝)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