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如果說工業發展是促成城市面貌發生巨變的原動力,那么,房地產業絕對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推動器。尤其是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最近10年,每一個人都愈發強烈地感受到:房地產開發不僅重塑了身邊的城市,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本報記者 魏珍妮報道
六十年風云變幻,六十年滄桑巨變。
中國房地產業對于城市的改變,毫無疑問是一個傳奇的締造者。房子不僅是一個家的象征,更是一個城市的名片,是一個城市進步的物質基礎,體現著城市建筑的藝術,反映著城市居民的文化素養。
城市是凝固的,城市又是發展的,一座座城市建筑見證著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輝煌。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的變革,市場化程度的加深,房地產業作為新興行業應運而生。“房地產作為一個產業,是社會分工的組成部分。其產業功能就是為我們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建設提供物質基礎。房地產提供的是物質產品,而且是長期消費的物質產品。”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牛鳳瑞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美國《福布斯》雜志曾把一家地產商形容為“好農民”。因為,開發商和農民都要利用土地,只不過農民“種”出的是糧食,而開發商“種”出的是房子,并且開發商在土地上精耕細作的過程中,生產出的“附屬物”無形中推動了城市的建設,改變了城市的面貌。
貴州大學城市管理與經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北大縱橫管理咨詢公司高級咨詢顧問項凱標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房地產是城市化的載體,城市化的進程需要有房地產業的發展與之相匹配。
數據顯示,1949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僅為17.43%,1978年為27%。而截至2008年末,中國城鎮人口達到6.07億人,城鎮人口比例達45.70%。中國城鎮人口比重從1949年的一成提升到現在的近五成,城市的數量增長了6倍。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城市化率在30%以下為初期發展階段,30%-70%為中期加速階段,70%以上為后期成熟發展階段。
“按照這一標準,中國目前已經進入了城市化的中期加速發展階段。”項凱標表示,“中國房地產業的發展對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功不可沒。”牛鳳瑞也發表了相同的感慨:“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城鎮居民的住房條件大大改善了。”
1949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不足4平方米,而2008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28平方米。2009年1月至5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24644平方米,同比增長25.5%。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面積增長26.7%,商品住宅銷售額增長49.0%。
不僅僅是居住面積得到了擴容,居住品質也得到了提升。人們對于房子的要求,已不僅僅是滿足居住需要,開始成為一種生活態度。房子選擇的空間也越來越大,可以是復式結構,也可以是花園洋房,更有獨門獨院的特色別墅;室內布局結構,也更趨于人性化和個性化;居住的環境也變得更加優美和便利。
“由于房地產的規劃和建設勢必會與城市規劃相伴隨,城市一塊新土地的規劃和開發,常常帶動周邊的建設開發。一個成功的城市房地產規劃,往往會使城市的各項功能發揮到位,起到提升區域價值,繁榮經濟,便利人們生活的作用。”項凱標如是表示。
一個地產項目最先帶來的變化莫過于交通。伴隨著住宅小區的建設,一些與主干道相連的直線,直接影響區域交通路網的變化,公交線路也往往會有增加或者適當調整。而在一個個住宅小區連接成片之后,購物、休閑、醫療、教育、金融等一系列生活配套設施必然會適時而生,形成一個個成熟的生活圈。
從20世紀60年代的集體宿舍、平房,70年代的筒子樓,80年代的普通單元樓,到今天的小高層、花園洋房、豪華別墅;由布局簡單、功能空間不齊的粗糙格局,到今天的臥室、書、餐廳、入戶花園、生活陽臺一應俱全;從院落里僅有幾個花臺、一個水池作為景觀,到今天林林總總的運動設施,情趣盎然的生態水景;從整個院落只有一個身兼數職的門衛師傅,到今天能夠提供全方位服務的物業“管家”……時間推移中,人們不斷更新著自己的居住觀念,擁有理想的居住環境和居住品質已經成為每一個人的追求。
伴隨著房地產的發展,城市經歷著化蝶般地蛻變。未來,房地產的健康良性發展又將給城市帶來怎樣的驚喜?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