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
中小房地產商還有出路嗎
北京聯達四方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董事長 楊少鋒:
地下錢莊或成救命稻草
去年房地產行業的主要特征一是買地,二是捂盤,實際上就是囤房囤地。而現在國家的政策是囤地企業必須在兩年之內完成地塊開發。與此同時,去年所拍賣取得的土地,按行業慣例,今年需要把余下的土地出讓金交齊,去年盲目擴張囤地的企業必然面臨巨大的資金鏈壓力。
在宏觀調控政策頻頻下落、金融信貸一再緊縮、需求銳減的情況下,土地儲備可能轉變成為企業的包袱。如果說上市房地產公司能夠通過股市融資將風險轉嫁股民,大型國有開發商能夠得到銀行傾向性的資金支持。那么那些資本原始積累較少,盲目跟隨上市房企囤房囤地的開發商,或許就將成為這一輪宏觀調控的“祭品”。
在其他融資渠道受阻下,目前,中小房地產企業依靠典當行和地下錢莊解決資金困境的情況很常見,中國去年開發貸及房貸余額增加1.18萬億,達到4.8萬個億。浙、閩一帶的通過各種渠道流入房地產市場的資金至少幾千個億,將近金融機構提供資金的10%。幾千億的資金量對全國范圍不算什么,但是對于一、兩個省還是很充裕的。因此,這些資金成了目前許多房地產公司的救命稻草。
中珠置業房地產公司策劃總監
苑學斌:
優勝劣汰已是定局
房地產行業是一個資金密集性的企業,從貸款到房子賣出去又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所以資金短缺是一個長期的狀態。信托可以給房地產企業提供可靠、有效的融資渠道。但是我國目前房地產信托還沒有變成一個成熟的體系,一直處于一個無序的狀態之中。
房地產企業出現資金問題,轟然倒塌,在這個行業內并不稀奇,也并不是在目前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趨緊的形式下才出現的,早年著名的“順弛”的案例距離現在其實并不遙遠。
所以,企業出現資金鏈斷裂或者叫現金流危機,并不在于企業是大還是小,任何企業經營不善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也不在于政策的控制有多么嚴格,真正成熟的企業都會有完善的抗風險能力和預警措施。
另外,目前國內房地產行業的集中度還不夠,會出現優勝劣汰的局面。以后房地產行業的發展趨勢是:由野蠻的粗放的生產開發模式,變為精細化、深層挖掘價值的開發模式;投資商的背景越來越國際化;由原本粗線條的開發流程設計,轉變為符合“國際投資人”要求的投資分析、財務報告、工程管理系統、營銷系統;由原來相對單一的融資渠道,變成能夠根據國際慣例而制定出多層次多渠道的融資手段,因為市場競爭越來越積累,客戶越來越理性,項目前期的投入會加大,資金的壓力越來越突出。
中國人民大學土地管理系教授 曲衛東:
被海外收購也未嘗不可
房地產的資金來源從傳統來說,主要依賴于信貸和抵押貸款、商品房和寫字樓預售——通過預售提前回籠資金,投入房地產后期開發。這兩種方式實際上是前幾年一些房地產公司主要的資金來源渠道。現在國家進一步規范房地產的開發和銷售條件,貸款制度更加嚴格,金融部門發放貸款的審核也更加嚴格,這兩條路對于資質不夠的中小企業來說基本上堵死了。
那么剩下的就是基金和上市。基金也不可能,國內法律環境不健全;上市又受到證監會嚴格審批和限制,國家在進行調控,當然會控制上市的規模和速度。所以,業績和規模都不夠的企業就不可能成功上市。
現有正常情況下,中小房地產企業的資金不足問題解決不了。但是現在很多海外基金已經瞄準中國房地產市場,正準備大規模收購國內的項目。所以,這些面臨資金緊張的企業可以將自己賣出去。 (梁燕軍)
![]()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