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至1999年,東城區提出“不把破舊的公廁帶入21世紀”的目標。開始推行“上類廁所”,并提出“一廁一景”,強調廁所與周圍景觀的和諧統一。雖然是外觀的改造,但貼磁磚、安隔板,還是讓廁所有了最初的“人文關懷”,從此上廁所不用再“大眼瞪小眼”,味道也沒有過去那么“刺激”了。
“當時的‘上類廁所’分為三類,一類、二類廁所是獨立廁間的,有洗手池,腳踏沖水;三類廁所有隔板。當時,一二類廁所有人看管,要收費。直到2002年國家下文:凡政府投資修建的公廁一律免費。”
2000年前后,“不把破舊廁所留到新世紀”的北京市,終于告別了最后一批死坑廁所, “從新世紀開始,在探索公廁建設現代化科技化中,我們把環保節能作為一個新的目標。當時我們做了不少嘗試,從腳踏式沖水方式,到環保型發泡劑(生物菌分解糞便)的使用,再到太陽能廁所、流動公廁,再到納米免沖小便斗,我們東城區環衛局建設處的同事真是沒少動腦筋。”
“文明公廁”是近些年環衛部門對公廁在設施建設和管理服務上提出的新目標。即要求公廁從外觀改造、內部改造和管理服務上,體現出高層次的人性化建設和服務。 “‘文明公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設施,是不是清潔節能環保的公廁。有一些公廁不僅有殘疾坡道、嬰兒臺、老人休息椅,甚至還有第三空間,就是對于行動不便的人可以允許幫扶他(她)的人進入。另一方面就是軟件環境的改變——服務,對公廁環境盡心維護和保潔,對行動不便、有困難的人給予幫助,保潔員要文明禮貌、遵守職業道德等,這都是我們工作的內容。”宗德雯說。
到2008年,經歷了諸多曲折的“公廁革命”才基本完成,漸漸淡出人們關注焦點的公共廁所回歸了它真正的使命:服務與享受。
中國衛浴產業:60年突圍
也許正是由于廁所的公共職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滯后,所以當有一些人搬進樓房時,對廁所的關注自然就高了。“中國人的‘廁所革命’從改革開放后開始,我還記得很清楚,80年代中期家裝中有一個流行趨勢叫‘蹲改坐’,就是從蹲式改成坐式的馬桶。”最早一批住進樓房的左先生說。
自此,中國人的如廁條件和中國的社會一樣日新月異地發展著。從沖洗式坐便式,到自動沖洗坐便器再到現在的不僅自動沖洗,還可如廁后用水沖洗人體,外加烘干。“我的岳母,自從在我家用過一次衛洗麗后,從來沒向我要過東西的老太太對我說:能不能給我也買一個衛洗麗?”東陶(中國)有限公司市場營銷總監馬小剛說。
1995年正式在中國設立公司的東陶(中國)有限公司是進入中國的第二個國際品牌,自此,TOTO開始了在中國市場的左沖右突,每年以20%的發展速度遞增,到2008年年底TOTO的銷售額高達18億人民幣。這只是中國衛浴產業發展的冰山一角。
“中國陶瓷產業,60年來的發展不是一點點快,一點點提高,而是變化太大太大。產量、品種、功能、技術、出口量的發展簡直不可想象。中國日用陶瓷產量占全球陶瓷產量的70%,潔具總產量占全世界總產量的差不多40%。”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秘書長黃芯紅告訴記者。
1949年,中國只生產了6000多件陶瓷產品,而到了2008年,陶瓷產品產量就超過1億件。從出品量來看,1949年出口量為0,而到了2008年出口達5500多萬件。從技術上來,1949年,中國生產的陶瓷制品粗大笨重,仍然沿襲幾百年來的手工工藝,而現在,半機械化生產的陶瓷制品,輕巧美觀,并具備了“殺菌、負離子”等新工藝。1949年,中國衛生潔具只有直沖式一種沖水方式,而現在直沖、虹吸落差式、虹吸渦流式、虹吸噴射式、智能化座墊等新技術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