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北京單宗住宅用地的出讓規模一般不會超過10-20公頃,以避免超大社區對住宅開發建設和居住帶來不利影響。記者昨天從市國土局了解到,單宗土地出讓的規劃建筑面積也將不超過30-50萬平方米,各有關部門已著手按此范圍規劃北京住宅建設。
單體住宅項目控制在30-50萬平方米以下
回龍觀、天通苑這樣的超大社區之所以會被稱為“睡城”,主要是因為住宅區規模過大,交通、商業等配套設施一時難以跟上,從而影響了居住環境。除了小區居民的抱怨,開發商對北京前些年的超大地塊也是褒貶不一,如規劃建筑面積一度約90萬平方米的北京吉普車廠地塊和70余萬平方米的清河毛紡廠地塊,在上市前就被資金實力雄厚的房產大鱷們天然壟斷。
與部分開發商壟斷相關聯的便是開發期限的延長,由此導致開發商建設緩慢、變相囤地的現象屢見不鮮,引起了建設部等主管部門的重視。日前發布的《北京市2007-2010年土地供應中期計劃》中明確,合理控制單宗住宅項目用地出讓規模。“根據具體情況的不同,今后北京出讓的單宗住宅用地面積會控制在10-20公頃以下,規劃建筑面積在30-50萬平方米以下。”市國土局有關負責人透露,各有關部門已著手按此范圍規劃住宅建設。
大地塊分拆成小地塊加快住宅開發
早在去年8月的宏觀調控當口,就從國土資源部傳出了“大地塊分拆成小地塊”的消息。業內人士分析,此舉是為了防止開發商囤地提價,同時鼓勵開發商之間的競爭,加快住宅上市的速度,并有利于房價更接近市場價格,避免大盤的壟斷性價格的出現。
一年之后,北京對單宗住宅用地規模的控制終于將“大拆小”的想法變為現實。對單宗住宅用地規模的控制已經開始影響出讓土地。“對土地面積的限制必然導致大地塊被拆成符合要求的小地塊,最典型的當屬常營的兩限房和經濟適用房項目。”這位負責人說,常營一期兩限房項目將49公頃土地拆分為建筑面積30萬平方米、34.8萬平方米和24.3萬平方米的三個組團;作為常營二期的經濟適用房項目也是照此執行。
地鐵新線施工前暫不出讓周邊住宅土地
根據規劃,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將優先建在軌道交通和快速公交沿線站點附近。一條旨在方便周邊小區居民出行的政策,卻讓開發商賺了個盆滿缽盈,政府部門剛公布一條軌道交通的規劃線路,沿線的樓盤便會借機坐地漲價。為此,中期計劃要求超前安排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用地。
市國土局負責人介紹,對于規劃中的8號線、大興線等地鐵線路沿線的土地,將被納入政府規劃儲備的范疇——在地鐵施工前,暫不對該區域土地進行規劃出讓,尤其是軌道交通站點500-1000米范圍內的新用地,把握好供應時序:一改地鐵5號線這樣“地鐵找已建成居住區”的模式,實現居住區與交通設施的同步建設。“為了保證更多市民享受到公共交通的便利,地鐵周邊住宅的居住密度必然會相應提高。”(劉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