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債券市場的發展,既要堅持市場化發展理念,更要服務于國民經濟發展大局,發揮中國金融市場的制度優勢。我國信用債券市場發展要服從并服務于這個大局,不斷推進制度創新和產品創新,為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提供強大的金融支持。
橫向比較尚存不足
“十一五”以來,我國信用債券(本文所稱信用債券包括三類:第一類是由國家發改委核準的企業債;第二類是由證監會核準的公司債;第三類是企業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由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實行注冊制管理。)市場經歷了一個迅速發展的階段,特別是在2005年開始發行短期融資券和2008年重啟中期票據的帶動下,信用債券發行額所占比重迅速提高,2009年該比重已經接近20%。2009年,銀行間債券市場非金融企業發行的信用債券規模達到1.57萬億元,同比增長91%,成為非金融企業融資的重要途徑。其中企業債發行4252億元,同比增長79.66%;短期融資券發行4612億元,同比增長6.31%;中期票據發行6885億元,同比增長296.37%。回首過去十年,我國信用債券發行量增長近64倍,占GDP比重由1999年的0.3%提高到2008年的4.6%,為實體經濟和企業籌資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債券市場自身資源配置、價格發現、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功能不斷得到發揮,在國民經濟運行中的作用愈發突出。
在縱向比較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更要橫向比較發現不足。與美國等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和部分新興經濟體相比,我國信用債券市場發展還存在較大差距。2008年末,美國信用債券(主要指公司債,不包括ABS和MBS)余額6.3萬億美元,占當年GDP的43.3%,泰國、韓國、中國臺灣地區信用債余額占GDP比重分別達到18.0%、14.6%、9.2%,而我國2008年末信用債余額占GDP比重為4.4%,僅相當于美國的1/10,不到泰國的1/4和韓國的1/3。與歐美國家金融發展與開放程度相比,我國總體上仍處于金融創新不足狀態,金融服務尚不能充分滿足市場主體的融資需求,仍然是現階段我國金融發展的主要矛盾。當前,我國信用債券市場發展水平還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在債券品種數量有限、期限和結構不盡合理、企業通過發債進行融資的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金融風險向間接融資積聚。
“十一五”規劃綱要對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發展債券等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提出了明確要求。大力發展信用債券市場是實現這一要求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點。信用債券市場集中了大量融資企業和機構投資主體,能夠有效配置資金資源,有利于擴展企業融資渠道,改善金融服務,有利于為廣大投資者提供新的投資機會和投資收益,同時更有利于緩解金融風險過度向間接融資過度積聚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加快產品創新步伐,充分發揮信用債券對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促進作用,讓市場在宏觀調控下、在有效承擔政府政策性職能過程中取得長足發展。
四招完善債市制度建設
借鑒發達國家債市的成功經驗,遵循債市發展規律,搞好我國信用債券市場制度建設。
債券市場有其自身發展規律和階段性特征。與發達市場相比,我國債券市場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債券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發揮得還不夠,仍然無法滿足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需要:直接融資特別是債券融資比重仍然偏低,信用債券市場發展相對緩慢;避險工具不足,風險分擔市場機制不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仍然滯后;市場價格尚不能真實反映市場供求關系,收益率曲線有待進一步完善;機構投資者類型相對單一,同質化現象仍然比較嚴重;信用評級的社會公信力還有待提高;制約市場發展的法律、政策問題還有待解決,會計、稅收等配套制度急需根據產品創新需求進行調整等。
![]() |
【編輯:王安寧】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