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熱切而良久的期待中,我國消費金融業終于正式站在了起跑線上——
6月12日,國內首批、上海首家消費金融公司——中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在上海浦東正式掛牌成立。
中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注冊資金5億元,由中國銀行、百聯集團以及上海陸家嘴金融發展有限公司合資組建,出資比例依次為51%、30%和19%。
此前,監管部門于去年7月發布了《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確定消費金融公司這一新型金融機構在北京、上海、成都、天津進行試點。試點期間,每個試點城市設立一家消費金融公司。
今年1月6日,中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取得了監管部門的批復,正式進入籌建準備階段。歷經5個多月的準備,公司完成了開業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并獲開業批復。
據了解,消費金融公司在西方已經有數百年的發展歷史。在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作為非常普遍的金融服務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已經成為一個高度成熟和龐大的專業化信貸市場。
接受采訪的業內專家指出,我國開始試點建立消費金融公司,意在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支持擴大內需。
那么,中銀消費金融公司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機構?有著怎樣的商業模式?它所提供的消費貸款與銀行消費貸款有何區別?
新型非銀行金融機構
中銀消費金融公司成立當日,中行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新型非銀行金融機構,消費金融公司不能吸收存款,主要功能是向消費者提供用透支消費所用的貸款。
由于是中國銀行、百聯集團和上海陸家嘴金融發展公司合資建立,因而中銀消費金融公司屬于中行的控股子公司。在業務運營上,中銀消費公司與中行業務相互獨立,但在業務協作、資源共享上將受到中行、百聯集團等股東單位的支持。
“作為專業的消費融資金融機構,中銀消費金融公司將借鑒發達國家消費金融業務發展的經驗,緊密聯合各零售渠道開展業務,為廣大客戶的消費需求提供更加直接、快速、靈活的融資服務。”上述中行人士表示。
據介紹,在運作模式上,中銀消費金融公司的渠道將主要集中在合作的特約商戶和商業消費場所。目前,該公司將目標客戶主要鎖定為一部分有融資消費需求的客戶,產品形態具有小額、快速、靈活的特點,而服務模式則突出以IT支持的自助型服務模式。
據悉,百聯集團將開放旗下第一八佰伴、東方商廈、好美家家裝賣場等零售渠道作為中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的第一批特約商戶。未來,中銀消費金融公司還將與各主要家電賣場、消費電子產品賣場、手機連鎖店及教育、婚慶、旅行、裝修等方面的零售商開展業務合作。
完成掛牌之后,中銀消費金融公司將啟動為期一個月的試運行,并計劃于7月中旬在第一八佰伴推出上海首家消費金融服務點。之后,公司將根據客戶需求逐步向上海其他商圈擴展,實施“以消費金融服務點為貸款申辦點、以特約商戶為貸款使用受理點”的商圈覆蓋模式,為廣大客戶提供更加便捷的消費現場融資服務。
明顯區別于銀行消費信貸
“中銀消費金融公司即將推出的‘新易貸’消費金融服務,在吸收發達國家主流消費金融產品特點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了本地客戶的偏好,將為客戶提供全新的消費融資選擇。”
從目前海外消費金融發展的情況看,消費金融業務的規模與信用卡、銀行消費類貸款呈三足鼎立之勢,主要客戶群體集中在剛進入職場不久的年輕族群和階段性消費高峰的新婚群體等。
據介紹,“新易貸”服務具有即申即用、貸款規則靈活、利率隨信用浮動、貸后服務方便、成本透明五大特點。客戶在申請貸款成功后可立刻投入使用,審批時間一般不超過1個小時;而作為一種活期貸款,新易貸期限可長可短,按日計息,隨借隨還。尤其是,在審批通過后,“新易貸”的利率將跟隨客戶的信用狀況上下浮動,保持良好信用記錄和正常還款的客戶,其利率水平將有機會自動向下浮動。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新易貸”是一種無抵押無擔保的信用貸款,因而與房貸、車貸等有明顯區別。此外,其用途是針對客戶日常消費,不得用作經營用途,也明顯區別于銀行的個人投資經營貸款;而“新易貸”的申請場所一般在商戶而非銀行網點,即可以提供消費現場的融資支持,這使其服務模式與目前的銀行消費信貸有很大不同。
記者注意到,“新易貸”還配套發行了一張中銀消費金融卡。不過,中行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它并不是信用卡,而是為了方便客戶使用“新易貸”銷售終端貸款而發行的客戶身份認證工具。雖然中銀消費金融卡的使用步驟與信用卡很類似,但貸款使用后的計息、還款等方式與信用卡及信用卡分期付款有明顯的差異。
據悉,凡是年齡在20至60周歲之間,在上海市范圍內具有固定工作和穩定收入的客戶均可以申請“新易貸”。而公司將根據客戶的資信狀況以及對客戶工作單位和收入核實的情況對客戶進行信用評估,按照評估結果決定是否批準貸款以及貸款的利率和額度。
不過,按照試點管理規定,消費金融公司在試點期間僅限于在注冊地開展業務。因此,中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的業務范圍暫時限定在上海市范圍內。
中行人士稱:“未來試點期過后,如果監管部門允許跨地域設立消費金融公司分支機構,中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將考慮在全國開展業務。” (李嵐)
![]() |
【編輯:何敏】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