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在線丨“優惠返利 送游戲裝備” 警惕這些騙局盯上孩子
暑假期間,放假在家的孩子們接觸手機、網絡的時間隨之增加,但是暑期上網也要當心受騙。本文梳理出幾類高發的案件類型,揭開專門針對未成年人設下的騙局。
16歲姐姐陷騙局
13歲妹妹果斷報警
“轉賬18.8元就能返利888元?”這樣的好事,很多成年人第一反應這是詐騙話術,但對很多未成年人來說可能難以分辨。近日,浙江溫州的一名高中生就陷入這種騙局,好在她的妹妹及時報警求助,挽回了上萬元損失。
接警后,民警迅速指導報警的女孩打斷姐姐通話。與此同時,迅速安排附近警力前往現場處置。
受害人:他有個二維碼,他告訴我去掃那個二維碼給他18塊8,然后他給我888。我就加了這個人,給他付了18塊8。后面我給他付那個付款碼,他后面說我報錯了,讓我看看銀行卡怎么樣的。
據了解,被騙的姐姐今年16歲,在上網過程中看到了一則“轉賬18.8元就能返利888元”的廣告,于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加了詐騙分子。隨后詐騙分子將她拉入群聊,看到群內多人曬出返利成功的截圖,加上客服“保證返利888元”的承諾,女孩放松警惕掃碼支付了18.8元。
溫州市公安局甌海區公安分局三垟派出所民警 陳浩:小女孩就按照這個“客服”的要求,向對方的微信收款碼轉賬了18.8元,然后“客服”詢問小女孩的年紀,小女孩報出自己年齡是16歲,“客服”就以小女孩“支付綁定的年齡跟實際年齡不符,導致自己銀行卡被凍結了”為理由,要求小女孩拿到成年人的手機以及手機號碼,進行輔助解除凍結。
在詐騙分子的誘導和威脅之下,被騙女孩向詐騙分子提供了多個驗證碼,導致其外婆銀行賬戶里的錢被轉走。好在被騙女孩的妹妹及時報警,民警立即啟動緊急止付凍結機制,成功追回被騙的一萬多元。
假冒律師威脅轉賬
“連環套”又升級
暑假期間,網絡游戲也成為一些孩子的休閑放松選擇。殊不知,詐騙團伙也盯上了這些低齡玩家。從各地新近發布的案例來看,“免費送游戲皮膚”就是其中一類高發案件。雖然這不算什么新騙局,但詐騙分子誘導未成年人轉賬的套路卻在升級,從冒充游戲官方客服,變成了冒充律師、警察等身份,直接進行威脅恐嚇。
今年7月,湖北監利某小學學生小夏趁著暑假到老家探望奶奶,由于父母平時對小夏玩手機管得比較嚴,小夏在奶奶家期間瘋狂迷上了一款叫“蛋仔派對”的游戲。一天,小夏在上網瀏覽某社交平臺時看到一篇關于“蛋仔派對”的帖子,出于好奇便在帖子下方進行了留言,很快她就收到了發帖人的好友申請,對方稱:只要上傳幾張蛋仔派對的相關素材,便能免費領取一個蛋仔派對游戲皮膚。然而小夏上傳素材沒多久,對方就露出了真面目。
監利市公安局汪橋派出所民警 程碩:犯罪嫌疑人詢問小女孩是否是未成年人,當得到確認的回答后,嫌疑人立馬謊稱,因為其未成年人參加此項活動,導致蛋仔派對官方數據庫被凍結,現在蛋仔派對的律師將起訴他們兩個人,如果不愿配合,會將此事直接告訴其父母,并從其父母的銀行卡里面直接扣取3萬元現金。并且后續還上傳了一張律師資格證的照片,讓小女孩更加確信此事的真實性。
嫌疑人告訴小夏,想讓解決賬戶凍結問題,必須馬上使用家長的手機按客服的指導進行操作。由于害怕被父母責罵,小夏按照對方要求,偷偷拿來了奶奶的手機。在犯罪嫌疑人的一步步指引下,她下載了騰訊會議,加入指定房間并開啟了手機屏幕共享功能。就這樣,小夏奶奶手機的所有操作權限,都被犯罪嫌疑人通過屏幕共享功能遠程掌控了。
監利市公安局汪橋派出所民警 程碩:犯罪嫌疑人獲取手機操作權限后,將小女孩奶奶名下各家銀行預留的手機號碼更換為自己的手機號碼,后續通過轉賬等方式將被害人卡內的六萬五千元轉賬至自己名下。
目前警方對案件正在進一步偵查。
民警提示,免費送游戲皮膚騙局并不新鮮,從各地新近發布的案例來看,詐騙分子以賬號解凍為由,誘導成年人轉賬的話術,從冒充游戲官方客服,變成了冒充律師甚至警察等身份,直接威脅恐嚇未成年人。
但不管騙局中的說辭和詐騙手法有何不同,詐騙團伙的目的始終是騙取大人銀行卡里的錢款,所以家長要盡量避免隨意將手機和電子產品交給孩子使用,如果要給孩子使用,也要明確哪些App可以使用、哪些不可以;同時,建議家長不要將賬戶綁定在孩子常用的電子設備上。
監利市公安局汪橋派出所民警 程碩:犯罪嫌疑人正是抓住未成年人涉世未深、經驗不足,害怕出事之后被家長責罰的心理,來恐嚇、威脅她,導致她聽從犯罪嫌疑人的安排來進行一步一步地操作,家長應該加強對孩子的安全教育,在孩子使用自己手機過程中,時刻關注孩子在其手機上操作的每項步驟,不要讓孩子下載任何視頻會議軟件并開啟屏幕共享。
玩網絡游戲
兒童為何屢屢中招
針對孩子們的網絡游戲詐騙,以下梳理了騙局的“三步走”:
首先,不法分子在短視頻、社交平臺發布“免費贈送熱門游戲皮膚”虛假廣告,誘導青少年添加聯系方式;
然后,通過冒充“客服”“警察”“律師”等角色,謊稱因玩家“未成年身份”導致賬號被鎖、涉嫌違法,威脅“繳納罰款”;
最后再以“賠償公司損失”“避免父母被追責”等借口,利用未成年人的恐懼心理實施轉賬詐騙。
網絡游戲詐騙案件近年來持續高發,除了免費送裝備,還有代練升級、虛假交易等騙局,也讓孩子們屢屢中招。面對這些情況,一些法學研究人員認為網絡游戲公司和平臺更應該加強技術監管措施,壓實責任。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法治研究所副所長 王潔:網絡游戲現在沒有完全實現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分區,這樣未成年人被害的機會就會增加。實際上網絡平臺、網絡游戲的開發者在這方面還有很多可以采取的技術措施。登錄游戲平臺的時候,開始第一次進入游戲平臺可能要求刷臉,但是僅此而已,后面的游戲過程中間并沒有再次去刷臉,未成年人以成年人的身份同樣也能進去,所以缺少這樣一種技術監管措施,很多未成年人就會一直使用成年人的模式。
13歲女孩打賞46萬元
錢能要回嗎
家長在保護好賬號密碼的同時,也要多給孩子講一些防騙常識,同時還要多關注孩子的變化,引導孩子理性使用網絡,合理消費。一個名叫小雨的13歲女孩背著家長,在3個月內,給一名網絡主播打賞了46萬多元。
這些錢是如何打賞出去的呢?原來,13歲的小雨因傷要在家休養一段時間,期間家長為她配備了手機用來上網課。學習之余,小雨用家長的手機號注冊了某語音社交平臺賬號,平臺上的一位男主播引起了她的關注。
北京互聯網法院副院長 孫銘溪:青春期的小女孩,在遇到了自己,比如說學業中的問題、生活中的問題之后,她選擇通過網絡平臺認識的主播進行的網絡社交,有一點類似像戀愛一樣的交往。
小雨媽媽詢問得知,由于小雨第一筆打賞金額就高達一萬元,平臺主播很快就注意到了她,并添加了聯系方式。小雨沒有告訴主播自己的年齡,之后兩人的關系漸漸變得親密起來,主播每天都和她互動,還時不時以各種理由讓小雨給他打賞。
北京互聯網法院政治部副主任 張亞光:主播說最近在跟另一個對家的男主播進行PK打榜,所以想讓小雨支援自己一點。說你給我打10萬塊錢,平臺可能會從中抽取4萬之后,剩下的6萬再返給小雨,還會跟小雨說我現在很困難,我知道你是唯一能夠幫助我的人。通過這些話術去引導小雨,一直不斷給自己充值打賞。
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少則幾百元,多則數萬元,小雨一共給主播打賞了46萬多元。小雨的媽媽認為,小雨是未成年人,尚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三個月的時間內打賞金額巨大,與其年齡、智力明顯不相適應。小雨的這些行為未經監護人同意、追認,屬無效行為。隨后,小雨媽媽將運營這款App的某科技公司以及主播訴至法院,要求兩被告返還打賞款。
原告委托訴訟代理人:其實原告和被告二之間有很多的聊天,有語音聊天,被告二作為主播應該盡到審核是否為未成年人的責任。另外更不能通過建立戀愛關系,讓她幫助支持活動、打賞這種方式來誘導她進行大額的充值打賞。
對于原告的說法,被告方并不認可。被告科技公司主張,即使小雨是未成年人,他們也不應退還全部打賞款。孩子的監護人失責導致孩子作出打賞行為,原告方存在重大過錯。
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主播從事主播行業,應當以精彩的表演、巧妙的創意吸引用戶關注、增加流量和收益,而不應以欺騙感情、誘導打賞等方式來為自己牟利。而被告科技公司作為直播平臺提供者,應當壓實平臺責任,對主播行為進行約束,優化直播內容。
北京互聯網法院政治部副主任 張亞光:本案的男主播通過一些誘導行為去跟粉絲進行索要充值打賞,是一個非常不好的示范,包括平臺對于主播管理方面也是存在著較大的漏洞,對于這種相對可能有引誘性質的主播沒有及時地采取管理和處罰措施,我們認為平臺和主播都存在重大過錯。
同時,法院認為小雨作為未成年人,對金錢、感情等認知具有一定局限性,容易產生不理性消費等行為,小雨的監護人應當履行好監護職責,加強對孩子的行為引導,關心關愛孩子的情感需求。
最終,考慮到這些充值打賞款項為小雨家人的醫藥費,為了讓小雨家早日挽回損失,在法院主持下,三方最終達成調解,兩被告退回大部分打賞款。
法官認為,一方面,平臺和主播應當規范自身行為,抵制誘導打賞、甚至欺詐打賞等行為;另一方面,家長也應引導孩子科學上網、理性消費,同時管理好自己的支付密碼等信息,還可以通過定期查詢消費記錄等方式,注意孩子是否有充值、轉賬行為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