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5日電 今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香港《文匯報》發表社評指出,清明節的意義,在于慎終追遠。在新時代意義中的清明節,除了掃墓祭拜祖先,表達子孫對先人的追思外,更重要的是要遵循祖先的教誨及發揚傳統文化的美德。
古人描繪清明的景象是:“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此情此境,在香港這樣一個國際大都會仍然延續。社評指出,清明掃墓祭祖,端午悼念愛國先人,中秋闔家團圓,重陽登高,每過一次傳統節日,都是活生生的愛國愛家、弘揚民族文化的教育,都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次加強。
世界其它文明古國都出現過大幅度的文明斷層,甚至盛極而衰。唯有中華文明,雖歷盡滄桑,飽經磨難,卻在跌宕起伏中傳承不輟,這表明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以民族傳統節日為基本載體的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區別于其它民族的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動力。繼承和發揚傳統節日中豐富的優秀文化傳統,可促進國家民族認同、凝聚人心、激發民族意志,可扭轉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范,有助于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
社評表示,在全球化條件下,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沖突和文化競爭日趨突出,中國以文化為核心的軟實力受到嚴峻挑戰。中國和平崛起,中華民族邁向全面復興,在融入世界和吸取世界先進文化的同時,弘揚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發揚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提高人民素質,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只有國民繼承和發揚優秀和先進的文化,蔚然成風,國家民族才能真正興旺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