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世界上道路交通最繁忙的地區之一,常住人口近700萬,土地面積只有1104平方公里。截至2008年底,全港道路總長2040公里,領有牌照的車輛57萬多輛,平均每公里道路約合282輛,其密度是北京的1.8倍。人多地狹、高樓林立,彈丸之地的香港,發展交通的條件可謂先天不足,卻沒有大都會的通病——塞車。
與北京寬闊的長安街相比,香港鬧市區的街道只能用“寒磣”來形容,不到20米寬的車道上,跑著公共汽車、有軌電車、私家車、小型公共汽車、出租車,行時“擦肩而過”,止時觸手可及。路窄車多,但香港每天的交通基本運行順暢,有突發性事故才會出現大的擁堵。
香港交通在無“地利”條件下有此佳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公共交通系統的發達。香港公交種類繁多,別具特色,市民選用公交出行的比例高達90%,在世界各地名列前茅。
【體驗篇】
快樂出行 享受公交
巴士(公共汽車)是香港陸路交通工具中的“載客大戶”,每日載客量約占公共交通總載客量的34%。
“在香港,乘坐巴士并非苦事,尤其是坐空調巴士!睆膬鹊貋砀酃ぷ鞯臈蠲让扰繉Υ松钣畜w會。
上車不用擠。香港人“酷愛”排隊,就算只有三兩個人等車,他們也會自覺地排成一行。巴士車內有統計人數的裝置,一旦滿員,司機就會告訴你等下一輛。
下車不用忙。為了節約時間,香港的巴士公司規定,如果在某站沒人等車又沒人下車,司機可以不停車。乘客下車可提前按“鈴”知會司機,雙層巴士駕駛臺上方有一塊折射鏡可看到上層所有區域,上層的乘客也可以從容下車。
候車可踩點。香港巴士普遍車況良好,發車時間相當準,班次又頻密,沒有意外絕不會出現“望穿秋水”不見車來的情況。“老乘客”根據站牌上的首末車時間以及發車間隔,可以“踩”著點去候車。
香港公交的另一載客“大戶”是鐵路,每天的載客量占公共交通總載客量約35%。和全世界的地鐵一樣,香港地鐵最大的優點是快捷,永無塞車之虞。地鐵站里乘客永遠行色匆匆,乘自動扶梯時,人們總是自覺地靠右邊站,讓需要趕時間的乘客大步流星地“超車”。
香港公交的另一特色是有百年歷史的有軌電車,又名“叮當車”,因為它每天“招搖過市”的時候,會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音!岸.斳嚒狈稚舷聝蓪樱瑳]有空調,車費較便宜,全程均一價兩元。
如果把巴士比作高大氣派、行動敏捷的年輕人,電車就是一位衣著寒酸、步履蹣跚的老者。港府為何要保留這個老古董呢?答案是:一、充滿懷舊色彩的“叮當車”已經成為香港一景,是香港特色的一部分。二、車費相對便宜,是低收入階層的至愛。三就是出于環保的考慮了。
此外,小巴(小公共汽車)、“的士”(出租車)、渡輪各司其職,為香港市民不塞車的幸福生活貢獻著力量。
【策略篇】
公交優先 鐵路為重
香港不塞車的秘密何在?首先要從港府發展交通的思路說起。
香港地域狹窄,改善道路狀況的空間很小。港府著眼于發展人均占有道路面積少、載客量大的公共交通;對私人汽車進行一定程度的限制。
限制私家車,具體的做法是增加用車的成本和難度。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有車一族最頭痛的就是“泊車”(停車)。開車出去辦事,經常是“繞樹三匝、無枝可棲”。路邊計時停車表超時停車至少罰款300多港元,一般停車場每小時收費在20至30港元之間,中環等地停車費高達每小時60港元,住宅月停車費在2000港元以上。港島多數辦公樓沒有自備的停車場地,在此上班的白領們,即使年薪數百萬,也坐公共汽車上下班。在中環辦公的跨國銀行經理吳先生年薪過千萬,也每天坐小巴上下班,有時坐“的士”。周末,他那三輛不同款型的車才有機會到郊外兜兜風。
私車出行,油費也是不小的開銷。目前香港最便宜的油也要16港元/升,而公交車享有政府的免稅優惠,油價要便宜得多。此外,購車首次登記稅、年牌照費等費用也不是小數目。兩相比較,方便舒適、價格合理的公共交通工具自然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
當然,香港對私家車也有“網開一面”的人性化規定,例如:為了殘障人士的泊車需要,持有“傷殘人士泊車許可證”的人士,可免費使用路旁泊車位包括傷殘人士專用泊車位,以及半價使用運輸署轄下多層停車場的泊車位。
“公交優先的總體思路下,發展既環保又具效率的鐵路是重中之重!毕愀圻\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如是說。香港的鐵路近年發展迅速,政府共投放了1000億港幣發展6個鐵路項目,鐵路網絡現正擴展至香港各主要地區,以應付未來20年日益增加的運輸服務需求。
![]() |
【編輯:吉翔】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