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0月19日電 (記者 傅藝明)“從解決爭議的角度來說,亞太安全機制對于維護這一地區的安全局勢來說是有必要的。目前來看,在現有架構的基礎上進行加強,提升諸如東亞峰會這樣的現有機制的功能是此次‘北閣對話’的基本共識。”19日,韓國前外長金星煥在北京表示。
當日,“如何建立亞太安全架構”公開論壇在北京大學舉行,這是18日召開的第二屆“北閣對話”的一項重要議程。本屆“北閣對話”由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舉辦,在為期兩天的會期中,14位來自國外的外交戰略家與中國學者共同探討國際安全形勢與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所起的作用。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王逸舟表示,亞太地區正在面臨“成長的煩惱”。一方面,亞太地區是過去35年間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區域,從貿易量、人民生活水平與各種社會發展指數上來看都如此。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能源、貿易安排、知識產權等問題上,亞太國家會有不同的取向,在非傳統安全領域,比如核擴散、反恐、地區性漁業糾紛與島嶼建設方面,也正在出現一些新的情況。
印度前國家安全顧問希夫尚卡爾·梅農說,在亞太這樣一個地區,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利益,但要確保商品貿易的自由流通,便需要在以往基礎上建立起有效的安全機制。他舉例稱,馬六甲海峽曾經有過打擊海盜的行動,但這更像是自發的應對眼前危機的行動,是各國自身的行動。今天亞太面臨的局勢,單個國家單槍匹馬的行動已經不足夠,因而亞太安全機制需要各個國家共同努力建設。
德國國際和安全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華玉潔表示,此次“北閣對話”的專家基本都同意,亞太并不需要新的組織,但重要的是如何運用并激活現存的組織和機制,比如東亞峰會等。從遠期解決問題的角度看,更加緊要的是在危機發生時,如何使一個解決問題的框架和原則發生作用,中印在邊界問題上的機制就是很好的例子。“各國的政治意愿,加一個良好運行的機制,再加上可以發揮作用的原則,這對于亞太安全機制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看法是,亞太地區未來有可能維系相當長時間的高速度發展。但是我們要思考如何在新的時期讓亞太地區的特性發揚光大并避免安全機制上的不足。不是說亞太地區需要馬上建一個組織,但一個制度化的機制,可以開啟亞太地區安全合作的建設過程。”王逸舟說。(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