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推遲19次之多后,黎巴嫩總統選舉終于在25日得以成功舉行。在這次由黎巴嫩國民議會進行的選舉中,黎武裝部隊總司令米歇爾·蘇萊曼當選為黎第12任總統。至此,黎新總統“千呼萬喚始出來”,國家總統職位長達6個月之久的“真空”狀態也隨之宣告結束。
總統提名 歷盡周折
黎巴嫩總統選舉歷盡周折。黎前總統拉胡德于去年11月24日結束任期。總統選舉原定于去年9月25日舉行。然而,由于支持政府的議會多數派和以真主黨為首的反對派之間的政治分歧難以調和,選舉總統的議會會議被推遲了19次。
黎巴嫩憲法規定,議會必須有三分之二的議員出席才能選舉總統,而兩派議員人數均達不到選舉總統所必需的法定人數。此外,兩派在推舉總統候選人問題上也各持己見。幾經周折,多數派雖然接受了反對派關于尋找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總統候選人的要求,但起初對于總統候選人蘇萊曼并不接受,認為他是一位與反對派和敘利亞比較接近的人物。又經過一段時間的僵持,多數派最終同意了反對派認可的蘇萊曼。去年12月2日,雙方正式提名他為總統候選人。
兩派相爭 節外生枝
多數派本以為他們作出讓步后就可以馬上進行總統選舉,但反對派方面隨后又要求先把組成民族團結政府和議會選舉法等問題“一攬子”解決后再選舉總統。對此,多數派認為反對派得寸進尺,繼而不再讓步。
在兩派僵持的情況下,黎議會議長、反對派領袖之一貝里提出了關于恢復曾經中斷的全國對話的建議,但這一建議并沒得到主張先選總統后對話的多數派的響應。直到本月上旬兩派發生武裝沖突,造成至少72人死亡和200多人受傷,致使阿盟出面干預,兩派才同意到卡塔爾首都多哈進行對話。
阿盟斡旋 峰回路轉
在阿盟的積極斡旋下,黎巴嫩對立兩派的主要領導人16日晚起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展開對話,并終于在21日就選舉總統、組成民族團結政府等問題達成協議。
此間分析人士指出,阿盟的積極斡旋是黎巴嫩兩派互相讓步的“助推器”,但黎巴嫩多數派為維護自身利益作出重要讓步也是雙方達成多哈協議的重要因素。多數派尤其是其中的穆斯林遜尼派大多擁有巨額財富,持續的政局動亂給他們造成了巨大損失。
此外,在內閣席位分配上,多數派也同意在未來由30名成員組成的新內閣中,給予反對派11個席位,即擁有行使否決權所需的三分之一加一的內閣席位數,從而滿足了反對派一再堅持的這一要求。
在反對派一方,他們在得到擁有否決權的內閣席位數后,也做出了必要讓步,即同意關于將貝魯特劃為3個選區的建議。據稱,貝魯特是議會多數派領袖哈里里的“票倉”,這里的選區如何劃分對議會選舉結果有著一定的影響。
危機尚存 希望猶在
新總統的選出使黎巴嫩政治危機暫時得到了緩解,但對立兩派之間的政治分歧依然存在,而且地區勢力和西方國家對黎巴嫩的爭奪也不會就此停止。兩派在真主黨武裝、設立審理哈里里遇害案國際法庭、黎巴嫩與敘美關系等問題上仍然存在著嚴重分歧。處理不好,黎巴嫩危機將隨時再現。
不過,蘇萊曼25日在當選總統后隨即發表演說,呼吁通過“平靜對話”解決黎巴嫩的問題。從他的話中人們似乎看到徹底解決黎巴嫩問題的希望。(潘立文 王昕)
| 更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