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煤礦附近畝產鮮草由200多斤減至170多斤;呼倫貝爾7大河流全部出現斷流;
開墾草原3—6年,土壤70%以上即被風吹走
編者按: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草原保護建設力度不斷加大,項目區的生態環境明顯好轉,但草原退化、沙化現象仍然嚴重,牧區發展仍然滯后。
今后,中央將進一步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如何讓草原牧區的經濟綜合實力、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個大臺階,希望這篇報道能引發人們的思考。
7月本應是水草豐美的季節,但記者日前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采訪時看到,絕大部分草場牧草長勢不良,有的甚至還處于草場返青時的狀態。滿達拉圖嘎查(村)牧民斯日古楞告訴記者:“這些年草場退化嚴重,即便正常年景,和30年前相比,牧草的高度、密度也大不如前了!”
經過近10年不懈的治理,內蒙古草原生態環境大為好轉,但與上世紀70年代初比,沒治理過的草原產草量只有以前的一半;而經過治理的草原,產草量也只達到了以前的3/4。
過度放牧
生態惡化
每頭只牲畜的平均草場占有面積從170畝左右降至14.6畝。
在錫林郭勒盟的蘇尼特草原,一座座白色的沙丘披上了“綠紗”,繁茂的灌草植被鎖住了滾動的沙丘。就在10年前,這里還是草原退化、沙化加劇,沙塵暴頻繁發生的另一番景象。
歷史上的蘇尼特草原曾經水草豐美,但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由于常年干旱少雨,加之超量飼養、過度放牧,沙化日益嚴重,草原生態逐步惡化。
據統計,蘇尼特左旗1999年牲畜達到198萬頭(只),是解放初期的10倍。與1949年相比,錫林郭勒盟1999年牧區人口增加了3倍,牲畜頭數增加了10倍;每頭只牲畜平均草場占有面積由170畝左右降至14.6畝。錫林郭勒盟的大部分地區,正常年景牧草基本被“啃光剃凈”。
許多人不明白,千百年來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為何近年會出現過度放牧呢?
“首先是人口激增,造成草原負荷加劇;其次是牧區收入單一,近年科技投入不足,品種改良滯后,單產下降,牧民只能靠增畜來增收。”內蒙古發改委副主任楊崇義告訴記者,造成草原生態惡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自然因素的影響。干旱少雨、鼠蟲害等自然災害頻發,導致草原生態不斷惡化。二是人為因素影響。超載過牧、過度利用草原以及濫開濫墾濫挖等現象屢禁不止。三是草原投入嚴重不足。經測算,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上世紀90年代后期,各級財政投資草原建設的資金每畝不到2分錢。
礦產開采
“致命誘惑”
露天開采不僅毀壞草原植被,也嚴重破壞了地下水資源。而當地干部說:“總不能讓我們守著金山餓死吧?”
烏珠穆沁草原是內蒙古最好的草原之一。如今,各種各樣的重型運煤車輛穿梭往來,留下一道道車轍,仿佛是草原上的道道傷痕。
內蒙古草原遍地是“寶”,蘊藏著豐富的煤炭、銅鐵、石油、天然氣以及稀土等礦藏。在工業需求與豐厚利益的驅動下,內蒙古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能源供應基地、礦產開采和冶煉基地。
位于呼倫貝爾草原腹地的伊敏河露天煤礦是我國目前正在開發的大型露天煤礦之一。據專家介紹,僅規劃開采的一、二露天礦占地4.95萬畝,每年鮮草產量減少近萬噸。如按礦區總體規劃,占用草場20多萬畝,牧草將減產4萬噸。據調查,一露天采掘坑附近畝產鮮草由200多斤減至170多斤。
露天開采破壞的不僅是草原植被,更嚴重的是破壞了地下水資源。近年來,呼倫貝爾7大河流全部出現斷流。
此外,草場土地征用后,原來放牧的牲畜將轉移到周圍草場,加重周圍草場載畜負荷量,加劇草場退化。
面對工礦開發和草原生態保護的矛盾,地方領導也很無奈。上級部門對地方干部的考核,GDP仍然是最重要的指標。對內蒙古這樣一個資金、技術、人才都不占優勢的西部內陸省區來說,不依托礦產資源開發,要取得經濟快速發展,無疑十分困難。
對這種開發,當地有一個著名的說法,叫做“點上開發、面上受益”,意思是每轉移一個牧民,就相當于緩解了將近1平方公里的生態壓力,而建成一個環保達標的現代化4×60萬千瓦燃煤電站和與之配套的年產1100萬噸原煤的露天礦,占地只有5平方公里左右,但每年可實現工業增加值20億元左右,同時可直接或間接吸納上千名牧民轉移就業,相當于1000多平方公里草場得到長期有效保護。
西烏旗的一個干部說得更直白,“當各地的人們享受著現代文明的時候,總不能讓我們在草原上守著金山餓死吧?”
![]() |
【編輯:唐偉杰】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