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野營村”到“野戰兵營”,反恐勇士待命出擊
距阿拉木圖市約200公里的馬特布拉克諸兵種合成訓練場,是哈薩克斯坦面積最大、功能最齊的訓練場。演習場正面寬40公里,縱深40公里,總面積近11.5萬公頃,主要用于實兵戰術演練、旅規模戰術演習、實彈訓練、各種裝備訓練打靶,適應各種類型武器實彈射擊,可一次性容納兩個諸兵種合成旅同時參演。
這里曾是當年蘇軍的重要訓練基地。近年來,隨著哈薩克斯坦武裝力量的轉型發展,這個基地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化改造。2008年,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曾在此舉行“協作-2008”聯合軍事演習,2009年,哈俄兩國還在這里舉行了“空軍-2009”首長司令部演習。
在以前歷次“和平使命”演習中,各方參演官兵駐訓的營地都稱為“野營村”,而這一次隨著演習更加實戰化,“野營村”也成為了“野戰兵營”。
從“野營村”到“野戰兵營”,名稱變化的背后,折射出演習理念和內涵的變化。
一般來講,“野營村”是為了臨時性訓練的需要而開設的臨時駐地,主要提供駐訓官兵的飲食和住宿生活保障;而“野戰兵營”,則是為了某項作戰任務的需求而開設的營地,不僅僅提供生活保障,更重要的是具備作戰的決策、指揮、輔助等功能。
在野戰兵營,記者看到,僅僅帳篷的種類就有6種之多,包括配備各種通訊和指揮設施的指揮帳篷,提供官兵住所的宿舍帳篷,提供官兵就餐設施的餐廳帳篷,供官兵文化娛樂的文化專用帳篷,用于洗澡和儲藏食品等用途的保障帳篷以及儲存彈藥用的彈藥帳篷。
記者走進一頂班用住宿帳篷,盡管外面烈日當空,但由于帳篷透氣性良好,里面并不覺得特別悶熱。
帳篷里,床架、臥具、野戰桌椅、軟體便攜式臉盆、軟體儲水罐等設施一應俱全,4張床擺放在帳篷中并不顯得擁擠。“我曾經住過四五種帳篷,這次住得最舒適。”中方參演陸軍戰斗群一名士官告訴記者,“由于采用了新型材料,帳篷整體重量只有40多公斤,和以前的棉質帳篷相比,不僅更加輕便易于攜帶,還具備隔熱、保溫、防水、防潮等多種功能。”
野戰兵營中,五國參演部隊分為不同的區域,按照哈、中、吉、俄、塔的順序一字排開,營區門口飄揚著各自國家的國旗。
在中方營門口兩側,“加強反恐合作,維護世界和平”的大幅標語格外醒目。營區內,2臺冷藏車、4臺炊事車和2臺主食加工車能保障官兵一日三餐吃上可口飯食。中方自備的1臺淋浴車和哈方提供的3個淋浴帳篷保障官兵能夠洗上熱水澡。野戰俱樂部帳篷內,存有上千冊圖書,配設卡拉OK、乒乓球、臺球和中國軍棋、國際圍棋等文體器材。民族文化屋與野戰俱樂部并排,通過圖文說明和實物,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加深其他國家軍隊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很難想象,這樣一個功能齊全、面積達4120平方米的野戰軍營,是中方第一梯隊官兵抵達后,在一夜之間搭建完成的。
記者在野戰兵營感受到,與各國參演官兵一樣,中方官兵對演習充滿了期待。
張曉偉是一名入伍剛滿一年的大學生新兵,主要負責裝甲車故障排除和保養維護。“參加此次軍演能開闊我的視野,讓我零距離了解外國軍人生活和先進的訓練方法。”張曉偉相信此次演習經歷將在他的軍旅生涯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畢業于石家莊軍械工程學院的排長陳國強,在演習中擔任裝甲指揮車操作手。“我們部隊正從摩托化部隊向機械化步兵師轉變,對于新裝備的裝甲車,官兵都是剛剛接觸。”他說,能否熟練操作新裝備是他在準備參加此次演習過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戰。為此,他和戰友們放棄了大量休息時間,加班加點訓練。
陳國強拿出筆記本,給記者讀了他在軍列上寫的一首小詩:“磨礪已半載,寶鋒呼欲出。待到聯演日,千軍猛于虎。” (新華社記者 李宣良 岳連國)
![]() |
【編輯:吳歆】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