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14日電 題:如何打通“公平”通道成當務之急
中新社記者 魏晞
中共十八大已閉幕,但備受矚目的七天會期以及十八大報告留下的“解讀”空間將持續。其中,“公平”兩字,以前所未有的頻次出現在中共最新綱領性文件中。近三萬字的十八大報告,20次提及“公平”。
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當前,中國迫切需要一整套體制、機制、戰略,以保證人們對公平的呼喚期待,在未來十至二十年能一步步走向落實。
如今,“公平”屢屢見諸官方文件,理念上已有共識。但推進公平的具體效果,卻未完全得到民意認同。如何打通“公平”從理念到制度、從“官話”到“民享”的實施通道,成為當務之急。
回顧過去,“公平稅負”、“社會公平”的提法,在25年前的十三大報告中已經出現。然而,中共推動社會公平正義的思想理念,并非一蹴而成。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更多公平問題涌現:民眾呼喚分配公平,教育公平;民企呼喚競爭公平,資源公平;民生呼喚環境公平、服務公平。
在張燕生看來,“機會公平”是所有“公平”中最關鍵的一項。打通“公平”的官民通道并非易舉,涉及一系列法律、法規、規則的改變,涉及步驟安排和評估管理辦法,必須全盤考量,才能保證“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執行力和保障監督。
“中國上下要形成一個共識:現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張燕生個人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兩方面:一是逐步實現公平分配,最終走向共富;二是基于法制和規則的行政合作。
他表示,十八大報告中已經對“公平”有詳盡論述,下一步應該轉向法制和規則建設,“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追求公平的道路上,法制和規則的建設變得格外重要”。
在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主任楊光斌看來,實現中國社會公正已有“路線圖”,即:從大部門制走向再分權,從而實現資源分配合理化,使社會趨向公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這是經濟領域的“公平”體現之一。
巴曙松表示,經濟界最關心的一個核心問題,是界定好“政府”和“市場”各自功能。大量資源集中在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支配的基礎設施項目上,這在應對經濟危機期間發揮了很大作用。目前,必須為中國的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打開公平競爭和公平準入的“通道”。“如果市場化的企業無法公平參與競爭,中國經濟也難有活力”。
此外,教育公平、司法公正、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乃至男女平等都寫入十八大報告,成為人們對打通“公平”通道的關注點。如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十八大期間接受訪談時表示,十八大報告對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提出了明確要求,包括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加強薄弱環節、扶持困難群體、發展民辦教育等方向。建設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也是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價值取向。在實現小康的進程中,中國執政黨定會兌現作出的承諾,界定好公平共富的維度。(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