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首頁| 滾動| 國內| 國際| 軍事| 社會| 財經| 產經| 房產| 金融| 證券| 汽車| I T| 能源| 港澳| 臺灣| 華人| 僑網| 經緯
English| 圖片| 視頻| 直播| 娛樂| 體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視界| 演出| 專題| 理論| 新媒體| 供稿
字號:

“貧甲”之地地震之殤:自然災害易發區減災困難

2013年07月29日 10:21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參與互動(0)

  岷縣漳縣6.6級地震中,中國救災應急動員能力經受住了一次“大考”,但還需應對次生災害等“小考”

  雨后的地震災區甘肅岷縣,道路泥濘濕滑,救災車輛依然來來往往。帳篷安置點邊,飄出裊裊炊煙。重災區梅川鎮的街道兩旁,一個個商鋪陸續開業。

  “7月25日,災區未因降雨引發的次生災害新增人員傷亡”。因為降雨而懸著的一顆顆心,暫時放了下來。但天上還是灰云密布,山間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上依然拉著警戒線,不斷發出的降雨預報和地質災害預警,令人心頭又是一沉。

  甘肅省定西市岷縣、漳縣等地,自古“苦瘠甲天下”。7月22日,一場里氏6.6級的地震突然來襲,使這個曾是2010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搶險救災重要中轉基地的“千年藥谷”,蒙受一次深重的災害,令舉國上下牽掛不已。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第一時間挺進重災區,連日來踏訪定西市、隴南市等地重災鄉村,一路親見震災之重、應急之快、支援之艱。災害之下,我國救災應急動員能力經受住了一次“大考”,但還需應對次生災害等“小考”。

  苦瘠之地再遭重創

  7月22日,細雨過后的清晨,40歲的岷縣梅川鎮馬家溝村村民祝文清剛剛起床。突然,大地“轟”的一聲,房屋劇烈顫抖。慌亂中,祝文清跑到院里,看見自己的房屋墻傾屋壞。還沒定過神來,大山又是幾次顫抖。剎那間,他半生心血蓋成的8間房屋轟然倒塌。

  在梅川鎮永光村4社,劇烈的山搖地晃,使山體崩塌,來不及避險的4戶12口人被埋在黃土之下……

  強烈的震波陡然劇烈沖擊高山深溝、民院樓房、道路大壩,波及定西、隴南、甘南、臨夏、白銀、蘭州等6個市、州的33個縣、區,奪去95人的生命,使1366人受傷,78.01萬人不同程度受災。一時間,通往岷縣、漳縣等重災區的多條公路坍塌、阻斷,岷縣重災區大面積停電,固定電話和移動通信信號中斷,部分村莊成為“孤島”。

  本刊記者在地震災區采訪的多位專家、干部認為,這次地震災害人員傷亡多、財產損失大,突出表現為:破壞較大、災害疊加、救援困難。

  地震研究專家、甘肅省地震局局長王蘭民認為,此次地震發生在甘肅東南部地區,位于“臨潭—宕昌斷裂”的中東段,歷史上就多次發生地震。此次地震是自1573年岷縣6.8級地震以來,這個區域發生的最大地震。

  王蘭民分析說,這次地震震級較大,災害波及范圍較廣。震區地處山區,地形起伏明顯,山體陡峭,黃土覆蓋較厚,近期降雨導致表層土體松弛,地震引發了滑坡、崩塌、滾石和塌陷等次生災害。在22日的6.6級地震發生后的90分鐘之內,災區又發生5.6級強余震,使得震害疊加破壞進一步加重。

  由于地震區域山峰壁立、地勢陡峭、植被稀疏、地形復雜,極易出現多樣次生災害。雪上加霜的是,從24日晚間開始,災區出現大范圍的持續降雨,一些地方出現山體滑坡等次生地質災害。其中,梅川鎮文斗村出現一次大面積的山體滑坡,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而據蘭州市中心氣象臺預測,自25日至30日,災區將繼續面臨持續降雨的考驗。

  蘭州大學西部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興民教授等人認為,災區新生地質災害在所難免。仍需采取各種預警措施,并做好防范和預案準備。

  災區特殊的地形地貌也大大增加了救援難度。其一,通往災區的國道212線、省道306線、省道209線,在非常狹窄的溝道里緊貼山體而建,部分路段地形險要,多處塌方、阻斷。通村道路多為土路,道路通行條件更為脆弱。震災發生不久,當救援隊伍從四面趕來之際,主干道路擁堵,特別是救援急需的大型車載救援設備行進緩慢。

  其二,絕大多數受災群眾多居住于山腰、山頂等地勢艱險之地,很難找到一塊像樣的平地集中安置受災群眾。

  本刊記者在宕昌縣大舍溝村看到,強烈的地震使大舍溝村三組、四組所在的高山上,出現一道長達兩三百米的裂縫,裂縫最寬處達四五十厘米。全村找不到一塊像樣的平地集中安置無家可歸的受災群眾,群眾只好在廢墟前搭建帳篷。

  駐村盯守險情的宕昌縣委副書記賈永文說,這里發生山體滑坡的危險很大。但由于大舍溝村方圓幾十里山險坡陡,群眾無處轉移避險,干部們只能組織十多戶最危險的村民到村子的其他地方安置。

  應急救災再經“大考”

  突如其來的災害,使多震多災的西部地區,再次面臨“大考”。甘肅省歷經汶川大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災害之后,應急救災體系更為健全,反應更為及時,救援更為科學,協調更為有力。

  岷縣漳縣6.6級地震后不久,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第一時間先后向甘肅省委、省政府打來電話詢問災情,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震后不到半小時,本刊記者在甘肅省地震應急指揮中心看到,甘肅省委書記王三運、甘肅省省長劉偉平坐鎮指揮中心緊急部署搶險救災。

  震后不到1小時,公安、消防、地震、民政、衛生等部門的第一批救援力量陸續出發。

  震后不到2小時,甘肅省抗震救災指揮部45個成員單位逐次報告所掌握的災情并作出緊急部署。

  震后不到8小時,解放軍、武警1800多名官兵抵達災區緊急搜救,甘肅省1000多名干部投入搶險救災。通往災區的主干高速公路、國省干道實行交通流量控制,確保救災車輛優先,為生命讓路。

  震后不到24小時,解放軍、武警4000多名官兵到達所有受災點位展開拉網式排查搜救,通往地震災區的所有國省干道、通村公路全部被打通。

  震后不到36小時,最后一名失蹤者被找到,災區全部恢復通電,受災群眾臨時安置點依次建立。

  因經受過汶川大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災害的考驗,這次地震災害的應急救援和災后安置,不僅及時有力,而且更加科學有序。

  測繪部門在一天之內就制出災區最新影像圖,為精準安排搜救力量和排查隱患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地震發生后一小時左右,甘肅省氣象部門的專家就向指揮部提供了災后兩天之內不會降雨為黃金搜救期,此后持續降雨極易發生次生災害的精準化氣象服務,成為決策者的有力參考依據。

  甘肅省疾控中心副主任何健說,因為搜救及時有力,遇難者遺體被及時找到,及早部署環境消殺和殺蟲滅鼠等工作,災區發生流行性疾病和疫情的可能性被降到最低。

  在岷縣災區,警方在震后12個小時內成立了9個帳篷派出所,48小時之內開辟綠色通道免費為災區群眾補辦證照,通過調解、勸服等辦法,把500多起因救災物資發放引起的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

  自然災害易發區減災之困

  “我們這里還沒有從去年的洪災中恢復‘元氣’,就又遭受這么大的災害。”岷縣禾馱鄉黨委書記劉樹明說。2012年5月10日,這次震災的重災區岷縣、漳縣交界地帶,遭受一場暴洪泥石流災害,致使54人死亡,17人失蹤。僅在岷縣就有35.8萬人受災。今年初,本刊記者在岷縣采訪時看到,遭受洪災的不少群眾為災后重建家園,花光了家中的積蓄,有些甚至舉債上萬元至七八萬元不等。

  多位受訪的干部、學者向本刊記者表示,岷縣所在的甘肅省東南部,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山峰壁立、溝壑狹仄,歷史上就是多震地區。當地又屬于我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民貧屋陋,極易加重災情。以岷縣為例,當地幾乎年年發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特別是經歷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甘肅省東南部不少地方山體松垮、崩而未潰。

  面臨比較嚴峻的防災減災形勢,像岷縣這樣的地方,防災減災能力仍然有待提升。

  突出的表現是,當地大量的農村房屋是抗震設防能力差,甚至無抗震設防能力的土坯房、磚混房。此次地震來襲時,重災區土坯房絕大多數倒塌,磚混房雖然受損較輕但也被嚴重震裂,最終致使甘肅33個縣、區的46.32萬間房屋嚴重倒塌、毀損,1461人傷亡。

  本刊記者在岷縣梅川鎮馬家溝村、永光村等地采訪了解到,災區傷亡的人員以行動緩慢的老人、小孩等人群居多,劇烈的搖晃使簡陋的房屋短時間內倒塌,這些行動緩慢的人來不及躲避。

  2006年以來,全國啟動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已使全國200多萬戶農戶受益。甘肅省2009年提出在5年時間內建設200多萬戶抗震民居。持續開展的農村民居抗震房建設,已使農村普遍存在的基本無抗震設防能力的狀態得到改變。然而,甘肅作為多震省份,人居非常分散,農村人口超過2000萬,還有相當數量的房屋沒有來得及改造。據甘肅省住建廳統計,截至2012年底,甘肅省僅在岷縣所在的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就有亟待改造的農村危舊房約78萬戶。

  近幾年,有關部門編制了農村民居抗震指南,并加強了對農村建房工匠的培訓。不過,災區一些群眾無奈地說,祖祖輩輩就這樣蓋房子,匠人怎么蓋就怎么蓋。還有人說,家里經濟條件不行,只能蓋土坯房。

  王蘭民認為,今后應結合新農村建設、移民搬遷、農村危舊房改造和城鎮化建設,加快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建設進程。“各級政府還應出臺系列鼓勵政策,通過加大建房補貼力度、為抗震房提供低息或無息貸款等措施,引導農村群眾進一步提高抗震設防意識。”

  而岷縣等地的多位受訪干部、群眾則表示,像岷縣這樣幾乎年年發生自然災害的地方,還應考慮科學規劃居民點、移民搬遷等措施。同時,改造已有道路,建設一批標準高、通行能力好的公路,在地質災害多發地區更多布設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庫,以提高搶險救災的快速反應能力。□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張欽屠國璽

【編輯:王安寧】

>國內新聞精選: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