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頻 道: 首頁|新聞|國 際·英文|財經|體育|娛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學生|IT|教 育|健 康|汽 車
房 產|電 訊 稿|視 頻·圖 片·論 壇|圖 片 網|華 文 教 育|廣 告|演 出|圖 片 庫|供 稿
■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滾動新聞
站內檢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從求生到致富 20萬越南難民在中國生存狀況調查
2007年05月24日 14:01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中越邊境沿海的歸難僑靠養殖海產品,成功實現了謀生方式的轉變。 何豐倫/攝

  (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在中國南方的邊境省份上,今天仍然可以看見一些特殊的人、特殊的村莊,人們仍習慣地稱呼他們為“難民”、“難民村”。1978年至上世紀80年代初期,因為中越戰爭產生的20余萬名越南難民潮水般涌入中國邊境,開始了在他們看來前途未卜的生活。

  當年,中國以寬廣的胸懷接納了他們,而這些至今已在中國生活了近30年的群體,有的人將生命的小舟永遠地停在了異鄉,有的人則已成為中越邊貿的中流砥柱。

  近三十年的時間過去了,當年來到中國的難民,大都已經在中國繁衍了后代,兒孫滿堂。而這三十年間,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各種新生變化亦紛至沓來。種種喧囂和熱鬧的背后,不僅考驗著土生土長的中國人,那些僑難民的生活也隨之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吳祖致:解放軍幫我們安家落戶

  30年前,因為擁有中國血統,不到12歲的吳權佑與父母姐妹一道,在中越沖突中成為難民,被迫返回中國。

  吳權佑的父親吳祖致當時曾一度為家庭生存狀態擔憂。“由于時間緊迫,越南當地政府的遣返令下來后,很多財產來不及變賣,大部分土地只能交給遠房的越南親戚耕作,能夠隨身攜帶的只有少量的金銀首飾,以及后來根本不值錢的越南偽幣。”吳祖致對《國際先驅導報》回憶道。

  土地在哪里,謀生的途徑在哪里?這些都是當時困擾越南歸難僑最大的問題。

  然而,事實上這一切都沒有成為他們的生活障礙。在踏上幾代人都已略顯生疏的中國土地后,吳祖致一家像其他難民一樣,很快得到了政府和僑辦的通知:被安置到距離南寧市中心37公里的隆安縣浪灣華僑農場,從事農業生產,并完全享受城市職工待遇。

  吳祖致回憶起當時的狀況仍非常感慨:“最初我們住的還是聯合國難民署提供的臨時救援帳篷,短短1個多月時間,這些帳篷就被平房取代了,當地沒有飲水設施,是解放軍連續奮戰幾個晝夜,為我們打好了井,隨后還建好了水塔,所有的飲水問題就全部解決了。”

  更為重要的是,糧食問題尚未解決之前,在農場工作的難民全部享受城市職工的糧食戶口政策。吳祖致的定量是20公斤大米,吳權佑是12公斤。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難民們享受著許多農民夢寐以求的糧食定量供應政策。

  吳培良:期待更多致富機會

  20多年前,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這片土地上的越南難民終于得以在此安定地居住下來,在中國的多方努力下,他們得以安居樂業,并進一步謀求更多的致富機會。他們不僅與當地社會融為一體,也在根據各自的情況尋找著不同的生財之道。吳權佑今年42歲了,他如今已是廣西國營浪灣華僑農場的一名中方談判代表的翻譯。5月中旬正值中越邊境農產品貿易的旺季,幾天來,他操著熟練的越南話和中文,正在為出口到越南廣寧省的30多萬株木薯種苗項目工作著。

  難民們的生產生活和致富之路也離不開國家關系變化的大環境。

  隨著2006年《中越北部灣漁業合作協定》生效,廣西北海市僑港鎮的漁民面臨著減船轉產的壓力。而開展近海養殖的辦法,是很多難民解決減船轉產之后面臨生活問題的主要生產方式。

  僑民吳培良就是成功轉產的漁民。2003年,他把本想購買新船的錢投入到近海養殖生蠔上。經過認真的學習,不斷總結經驗,在3年多時間里,他養殖的生蠔年收入超過30萬元。在吳培良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難民開始學習怎樣利用近海豐富的海洋資源實現減船轉產的目標。

  休閑旅游漁業也是僑港漁民增收的新途徑。北海愛浪休閑漁業旅游有限公司和僑港鎮發展休閑漁業旅游項目,2004年以來,把捕撈漁船改為休閑漁業旅游漁船已經有20多艘,40多戶漁家逐年向前來北海旅游的游客提供“休閑漁業”的旅游項目,旅游內容包括:拖網捕魚、海上觀景、海上垂釣,捕獲魚蝦歸客人所有、與漁民一起分享原汁原味的生猛海鮮、返航中聆聽船老大講述大海的神奇傳說……這既解決了漁民轉產轉業問題,又為北海增加了特色旅游項目。

  “如果休閑漁業能夠與日益興盛的越南下龍灣旅游航線結合起來,肯定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致富機會。”有不少親戚在越南胡志明市的莫甘寧說。

  走進中國最富裕的“難民區”

  這個陸地面積只有0.7平方公里的小鎮,當年是全國最大的難民集中安置點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何豐倫發自南寧 越南帽、越南菜、越南衣服、越南街……“五一”黃金周之后,走進廣西北海市僑港鎮,幾乎隨處可見帶有越南風情的建筑、服飾、菜肴。

  這里是中國安置越南歸難僑人數最多的鄉鎮之一,現在人均年收入超過4000元人民幣,被聯合國難民事務官員認為是中國最富裕的“難民區”。

  90%人口為歸難僑

  僑港鎮位于北海市銀海區的南邊嶺海灣,距北海市區7公里,是廣西唯一以安置歸僑為主的鎮級行政區域。這個陸地面積只有0.7平方公里的小鎮,30年前曾是全國最大的難民集中安置點,現在近1.73萬人口中,歸僑難民和僑眷占90%以上,主要產業以海洋漁業、水產品加工業和旅游業為主。

  在僑港鎮采訪時,記者遇見了40歲出頭的當地居民彭信偉,他擁有一家年產值超百萬元的海鮮加工廠。在上世紀70年代,他作為難僑回到祖國的時候,還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年。

  僑港鎮的主要產業是近海捕撈,差不多每戶人家都有船,一家有好幾條船的也大有人在。

  走進僑港鎮漁民家庭,聊起20多年前海上作業的情景,中年以上的歸難僑都忘不了:剛回到北海的時候,他們每天只能在近海靠為數不多小船捕捉近海魚蝦謀生。曾經擔任僑港鎮鎮長的歸僑周玉富告訴《國際先驅導報》:“我們跟父親們一塊來到僑港的時候,唯一的生產和生活用具就是500多條小木帆船。”

  為安置好歸難僑,中國政府為僑港鎮的歸難僑下撥了2900萬元專項經費和大批物資,為他們建造了漁港、漁船、住宅、醫院、學校、文化活動中心等生產、生活和文化教育設施。聯合國難民署也曾于上世紀80年代先后提供700多萬美元的援助。

  小鎮人開始賺大錢

  隨著當地經濟的不斷發展,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僑港鎮的歸難僑們提出“造大船、闖遠洋、賺大錢”的產業思路,當地漁業從近海捕撈逐漸轉向外海發展。

  老難僑簡蘋房的捕魚“家當”十分典型地反映了僑港鎮經濟的“三級跳”:1980年,政府扶持下,他貸款800多元買下了一艘舊的小艇出海捕魚,1984年,用出海捕魚的錢買回了機帆船,到1999年已擁有兩艘價值100多萬元的大船。如今,已經擁有4艘大船的簡蘋房,還想通過多種方式融資,實現自己開展遠洋捕撈業的夢想。

  據廣西壯族自治區僑務辦公室介紹,目前小小的僑港鎮共有九大漁業生產公司,固定資產達8億多元,有大小機動漁輪860艘。2006年全鎮捕魚量14萬噸,產值4.1億元,分別是1980年的62倍和127倍。(記者 何豐倫)

更多國際先驅導報新聞
 
編輯:張磊】
 


  打印稿件
 
[每 日 更 新]
- 中國赴日留學人員人數累計達到九十萬人
- 臺"陸委會"副主委:江陳會對兩岸關系具重要意義
- 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抵臺灣 參加學術研討會
- 國產新舟60支線飛機成功首航 飛行平穩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當選阿塞拜疆總統 得票率為88.73%
- 九名中國工人在蘇丹遭綁架 大使館啟動應急機制
- 證監會:城商行等三類企業暫停上市的說法不準確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圖片庫服務】-【資源合作-【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有獎新聞線索:(010)68315046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京ICP備05004340號]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