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上午,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堅持以人為本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議案辦理報告,報告決定,今年北京市重點解決180萬城鎮居民的醫療保障問題,力爭在明年底基本完成養老、醫療保障制度建設覆蓋城鄉居民。到2012年,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制度全覆蓋,銜接無縫隙,人人有保障。”
北京的做法告訴我們,在當前政府財力相對充裕的情況下,至少對于已經進入老年的人來說,社會保障方面的“歷史遺留問題”由政府兜底解決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當務之急。
但是,這樣做只能救一時之急。據介紹,到目前為止,我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將近兩億,人均月領取養老金1000元,而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人數只有5400萬人左右,人均月領取養老金還不到100元。13億多人口,不到20%的人參加了較完善的養老保險,剩下10億多人的保險和保障問題,雖然只有其中一部分人直接面臨養老問題,但若不未雨綢繆,盡早盡好地補上保險和保障漏洞,未來的養老前景就令人擔憂。
在傳統體制下,人們的養老保障主要依靠政府、單位、家庭和土地,就業單位和血緣關系是決定養老保障水平的關鍵因素。但現在四個方面都面臨挑戰:政府的保障機制還不健全;傳統計劃經濟下封閉的單位人體制,已經向開放和自由流動的社會人體制轉變,各種社會保障卻沒有實現單位之間、地區之間、不同身份之間的無縫對接,甚至很多人因此放棄繳納單位保險金;社會的保險意識還不強,自由職業者的商業和社會養老保險缺失甚多;農村土地的保障功能逐漸弱化;傳統中國人最為依賴的家庭保障,正隨著獨生子女時代的全面到來,面臨著撲面而來的“四二一家庭”的嚴峻沖擊。
此外,我國目前有1.5億以上的進城務工人員,被征地的農民總量已經達到4000萬人,如何解決被征地農民和進城務工人員跟上城市水準的養老保障問題,如何建立城鎮和農村相銜接的養老保障體系,等等,都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面對挑戰,在政府承擔主要責任的同時,全社會戮力同心,共同面對老齡化問題。國際上,解決老齡化危機的對策主要有三項,核心都是增加社會生產人口:一是延長退休和領取退休金的年齡。二是積極引入外來年輕勞工。三是采取穩定和鼓勵的人口生育政策。第二個條件我們基本不具備,一、三選項則不妨考慮。同時,我們也應該考慮農民土地資本化以提高其保障功能,以及城鄉居民“以房養老”等制度和法律問題。(北京 媒體從業者童大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