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北京四月七日電 題:中國“改革試驗田”的改革試驗
中新社記者 阮煜琳
海南二十年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改革開放史。
“海南省二十年的發展,對中國的最大貢獻,就是進行了一系列地超前改革。”中共海南省委黨校副校長廖遜這樣評價道。
位于中國南端的海南島,曾是半封閉的邊陲島嶼,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后。一九八八年四月十三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撤銷廣東省海南行政區,設立海南省,建立經濟特區。自此,中國這個最年輕的省份被推上改革開放的前沿,開始了“摸著石頭過河”的大膽探索和改革。
一九八八年,海南率先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年,海南率先進行省級機構改革試驗,實行省直管市縣體制,探索“小政府、大社會”社會經濟管理體制;一九九三年,海南率先實行“公司法人注冊登記制度改革”,推進企業規范化股份制改造;同年,海南在全國第一個實行機動車輛燃油附加費改革;二00一年以來,海南著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農村改革、農墾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五項重點改革;二00五年,海南比全國提前一年取消了農業稅。
海南在建省之初,就被賦予了“全國最優惠的開放政策和改革試驗權”,在許多重大改革中開始了“先行先試”。這些改革開放的嘗試為國家的相應改革創造了寶貴經驗。廖遜說,回顧中國的改革開放三十年歷程,無論在哪一個階段,國家都需要一個先行一步的試驗區,作為全國的改革開放的先導。海南作為省級經濟特區,享有特區立法權,區情又酷似中國國情。與其它特區相比,任何改革措施,在海南行得通,對全國具有指導性意義。
而被稱為海南經濟特區“生命線”的改革開放,也改變了海南的命運。
“沒有改革開放,沒有建省辦經濟特區,就沒有海南的今天。”海南省長羅保銘說,海南建省設經濟特區二十年間,在經濟社會、民生發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變化:經濟總量增長八倍;地方財政收入增長五十倍;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了十一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七倍;城鄉居民存款余額增長了三十九倍。
然而海南二十年的特區之路并不平坦。一九八八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后,海南創造過令全國矚目的地方經濟高速發展的奇跡。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隨著房地產泡沫的破滅,海南經濟一度跌入低谷。直到二00三年之后,海南逐步改善投資環境,逐步走出泡沫經濟的陰影,才迎來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繁榮。
“海南發展的二十年,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道路。這二十年對海南而言,最大的成就是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海南發展的道路。那就是‘一省兩地’產業發展戰略。即努力把海南建設成為中國新興工業省、熱帶高效農業基地和海島休閑度假旅游勝地。”羅保銘說。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全面開放格局的形成,海南經濟特區的政策優勢、發展環境和發展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但經濟特區的使命遠未完結”。海南省委書記衛留成特別強調。
海南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基礎決定了要把海南好好地發展起來,只有走改革開放之路。羅保銘表示,在中國新一輪的改革開放中,海南省將重塑特區意識,大膽試驗,繼續耕耘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完)
![]()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