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11月17日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最近一期的《求是》雜志發表題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文章指出,目前,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與中國國際地位不相適應,與中國五千年文明積淀的豐厚文化資源不相適應。
文章說,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全面準確地把握文化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和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進一步增強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文化建設、加快文化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文章稱,從國際上看,當今綜合國力競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重要發展戰略。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際地位和影響顯著提高。今年以來,隨著抗震救災斗爭取得重大勝利、北京奧運會殘奧會成功舉辦、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中國文化軟實力進一步增強,中國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在國際上的影響日益擴大。同時要看到,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西方敵對勢力對我進行文化滲透的戰略圖謀沒有改變。
文章指出,目前,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與中國國際地位不相適應,與中國五千年文明積淀的豐厚文化資源不相適應。這就迫切要求我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文化建設,加快文化發展步伐,使中國盡快從文化資源大國轉變為文化發展強國,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文章說,從國內看,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推進,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增強。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方面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經營性文化產業作為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的集中體現,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發展潛力大,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調整經濟結構和繁榮文化市場的著力點,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優秀文化產品,對于陶冶人們的情操,增強全社會精神力量,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章同時指出,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中國文化發展的整體水平還不高,還不能很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沒有充分發揮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其在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方面的功能。這就迫切要求我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文化建設,切實把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文章稱,從文化建設自身發展來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文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體制改革取得積極進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步入協調快速發展的良性軌道,文化建設開創了新局面。同時要看到,文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還不健全,活力還不強,與全社會快速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適應,與日趨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與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的新要求不相適應,與現代科學技術和傳播手段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的新形勢不相適應。這就迫切要求我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文化建設,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總之,科學發展觀充分反映了黨對當今世界發展大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位的科學把握,不僅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也是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的重要指導方針。面對中國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面對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文化建設要破解發展難題,開創發展新局面,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我們一定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文化建設,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明確新的歷史條件下文化為什么要發展、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和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等根本問題,使文化建設的各項工作更加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奮斗目標。
![]()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