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14日電 3月26日,國務院正式批復《淮河流域防洪規劃》。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網站日前公布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淮河流域防洪規劃概要》。規劃概要提出,淮河流域防洪減災目標總體目標是,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標準達20年一遇,洪澤湖的防洪標準達300年一遇。規劃概要全文如下:
淮河流域防洪規劃概要
一、流域概況
淮河流域及山東半島地處我國中東部,跨湖北、河南、安徽、山東、江蘇五省,總面積33萬平方千米,人口2.02億人;春恿饔蛎娣e27萬平方千米,人口1.72億人,耕地1272萬公頃,山東半島面積6萬平方千米,人口3030萬人,耕地198萬公頃。2005年淮河流域及山東半島糧食總產量9641億噸,國內生產總值27989億元。
淮河流域包括淮河和沂沭泗河兩大水系;春影l源于桐柏山,流經鄂、豫、皖、蘇四省,主流在三江營入長江,全長1000千米,總落差200米。淮河干流洪河口以上為上游,長360千米,地面落差178米;洪河口至中渡(洪澤湖出口)為中游,長490千米,地面落差16米;中渡以下至三江營為下游入江水道,長150千米,地面落差約6米。洪澤湖的排水出路,除入江水道以外,還有淮河入海水道、蘇北灌溉總渠和分淮入沂水道;淮河水系主要支流有沙潁河、洪汝河、渦河等。沂沭泗河水系由沂河、沭河和泗運河等組成。
山東半島較大的河流有小清河、濰河、大沽河等,均直接入海。
淮河流域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氣候復雜,極易發生暴雨洪水;流域內平原廣闊,地勢低平,蓄排水困難,洪澇相互影響;跨省河道多,水事復雜,治理難度大;歷史上黃河長期奪淮,打亂水系,堵塞河道,加重了淮河流域洪澇災害。
二、暴雨洪水特征
淮河流域暴雨范圍廣、強度大。降雨年際豐枯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汛期6至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50%~75%。
淮河干流洪水持續時間長,水量大。山丘區干支流河道匯流快;干流中游河道彎曲、平緩,泄洪能力小,河道水位迅速抬高,洪水過程既高且胖;下游入江入海泄量不足;平原支流河道地勢平緩,受干流洪水頂托,匯流時間長。
沂沭河洪水來勢兇猛,峰高量大,暴漲暴落;南四湖湖東河流源短流急;沂沭泗河下游和湖西平原地區河流洪水過程平緩。
山東半島河道源短流急,洪水陡漲陡落,下游洪水常與風暴潮遭遇。
三、洪澇災害
流域洪澇災害頻繁,受災面積大。根據1949~2007年資料統計,全流域洪澇成災面積超過200萬公頃的年數有16年,超過100萬公頃的年數有37年,平均每年成災170.6萬公頃,約占流域耕地面積的14%。。1931年大水,堤防多處潰決,洪水漫流,豫、皖、蘇三省合計受災總面積513萬公頃,災民近2000萬人,死亡10多萬人。1954年是新中國成立后淮河水系最大洪水年,淮北大堤在禹山壩和毛灘兩處決口,全流域成災面積達408萬公頃。
流域內洪澇災害并發、水旱災害交錯出現。1954年、1963年、1975年、1982年、1991年、2003年、2007年等均是洪澇災害并發年份。2003年、2007年洪澇受災面積中,澇災面積占三分之二以上,“關門淹”的現象很嚴重。一年之內春旱夏澇、秋澇冬旱、南澇北旱、北澇南旱的現象也經常出現。
四、防洪形勢
淮河流域地處我國中東部,人口稠密,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和能源基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春恿饔蚴芎樗{的范圍廣,經統計分析,防洪保護區面積15.8萬平方千米,人口1.2億人,耕地910.5萬公頃。防洪保護區面積占流域總面積的60.5%,人口占74.2%,耕地占74.2%,國內生產總值占69.7%。
新中國成立后,根據“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治理,流域內初步建立起由水庫、河道、堤防、蓄滯洪工程、行洪區等組成的防洪減災體系框架,使淮河水系入江入海的排洪能力由8000 立方米每秒擴大到15270~18270立方米每秒;沂沭泗河水系的入海排洪能力由不到10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12000立方米每秒。山東半島也初步建成了相應的防洪減災體系。
淮河流域及山東半島經多年治理,防洪標準逐步提高,但仍存在以下突出問題:(1)現狀防洪標準低,現有防洪體系的防洪減災水平與防洪保護區發展程度和重要性仍不相適應;锤缮嫌畏篮楸Wo區防洪標準僅10年一遇;下游洪澤湖大堤及其防洪保護區的防洪標準僅為100年一遇。沂沭泗河中下游防洪保護區防洪標準僅20年一遇。流域內其它防洪保護區的防洪標準大多為10~20年一遇。(2)防洪體系尚需進一步完善,規劃的防洪體系中尚有一些重要工程仍未實施或正在實施,淮河中游行洪不暢,下游洪水出路規模不足。(3)行蓄洪區亟待調整和建設;春恿饔蛐行詈閰^進洪頻繁,洪災損失重;行洪區行洪效果不明顯;行蓄洪區安全建設嚴重滯后,災后恢復自救能力差,管理工作薄弱,運用后社會影響大。(4)平原洼地澇災問題突出,低洼地區排水條件差,抽排能力低;干流排洪不暢,高水位持續時間長,因洪致澇問題嚴重。(5)防洪管理體系不完備,信息采集、通信系統、計算機網絡系統及防洪決策支持系統不完善;工程管理手段落后,流域管理和科研能力建設滯后,政策、法規尚不配套。
淮河流域防洪形勢依然嚴重,建設任務仍然很重。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