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真实乱对白精彩,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16

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國內新聞
    江蘇儀征官員舉報污染3年 感慨"拳頭遇上棉花"(2)
2009年06月07日 09:16 來源:新京報 發表評論  【字體:↑大 ↓小
    侯宜中手拿規劃圖。從2006年起,他以儀征市環保局黨組書記的身份,舉報揚州化工園區污染問題。記者 吳偉 攝
【點擊查看其它圖片】

  “我得對他們負責”

  侯宜中了解的情況是,化工園廢氣污染物中包含致癌物

  “擾民氣體主要是優士化學排放的賁亭酸甲酯和異戊烯醇”,儀征市環保局環監大隊隊長于冰解釋。

  這兩種化合物是農藥生產過程中的中間體,“目前國家沒有排放控制指標,我也不清楚它們在醫學上的毒理反應。”

  而侯宜中了解的情況是,化工園廢氣污染物中包含四氯化碳等致癌物。

  不斷有化工園附近的居民稱,長期吸入化工園的廢氣導致了其親朋好友的肺癌、呼吸道疾病。

  老干部們從儀征市人民醫院和儀化公司醫院病案室,分別拿到了兩組數據。

  以2005年為間隔,化工園投產前三年和后三年相比:呼吸系統疾病住院平均人數上升39.3%,惡性腫瘤平均住院人數上升64.8%,其中呼吸系統惡性腫瘤平均住院人數上升73%。

  侯宜中坦陳,這組數據僅供參考,替代不了嚴格的毒理學調查,“不能說化工廠廢氣必然導致本地肺癌患者數量上升”。

  “但我得對他們負責。”他看了一眼客廳里1歲大的孫子。

  受廢氣影響的,不僅是市民的健康。用侯宜中的話說,還“嚴重影響儀征的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

  儀征城西的“鏡湖花園”建于2002年,是當時環境最美的商品樓盤。開盤時,創當時儀征最高價1600元/平米,一度升值到2000元以上。

  現在,2000元都賣不上去。此處距化工園直線距離2公里左右,遇有不良氣象條件,化工廢氣臭味令人窒息。

  “鏡湖花園”物業公司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小區只有大約60%的入住率。

  自“鏡湖花園”向東200米,是擁有5000多名師生的儀征中學。

  端午假期最后一天,高三照常開課,一位教師說:“我們激勵學生,就說‘不好好學習,就在儀征聞氣味’”。

  據江蘇省環保廳2006年對揚州化工園始建的環評批復規定,“揚州化工園區與儀征主城區之間要留足1000米空間防護距離,該距離內不得建設居住區、學校、醫院等敏感建筑”。

  但是,在直線距離500米的金莊組,仍有200多戶居民尚未搬遷。

  侯宜中說,現在不斷有人外遷,一個人出去就把全家帶走。自己走不出去,也要把子女送走。

  統計年鑒顯示:儀征城市總人口2002年—2004年三年人口凈增5800人,2005年—2007年三年凈增900人。

  自揭其短的“叛徒”

  侯宜中以儀征市環保局黨組書記的身份,開始舉報揚州化工園污染問題

  當過軍人的侯宜中說,“我是叛徒,哪有自己人揭自己的短。”

  自2006年9月起,他以儀征市環保局黨組書記的身份,開始舉報揚州化工園問題。

  挨侯宜中第一炮的,是揚農集團下屬瑞祥化工,反映的是其第二批化工項目未批先建問題,而投產的項目有可能致畸、致癌、致突變。

  他分別向揚州市環保局、監察局、江蘇省環保廳舉報了4次。直至2008年,經過揚州市環保局處罰,瑞祥化工補批了事。

  后來,侯宜中將視線轉移到了潤揚國泰、恒基達鑫兩家企業的化學品儲罐項目東移問題。

  他說,如果項目按原計劃建成,那化學品儲罐區將直抵主城區。一旦發生重特大泄漏或爆炸事故,20萬儀征市民幾無撤離時間。

  且項目地點位于胥浦河口,河流往南注入長江,發生重特大事故將直接污染長江水源,進而影響到下游的揚州、江都。

  “成百上千噸的化學品,誰也不敢保證儲罐發生一點事故的可能都沒有,得往最壞處想”,退休化學化驗師姜云龍說。

  此時,侯宜中已經在環保局退居二線。

  現任儀征市環保局黨組書記的殷恩宇也知道問題的嚴重性,與侯宜中進行了聯合舉報。耐人尋味的是,日后的聯名信中,殷恩宇是以“原教育局局長”的身份出現的。

  2008年11月25日,第12次舉報,侯宜中找了22位老同志,以“一批老同志代表”的名義,給儀征市四大班子寄信34封。

  化纖廠退休高級工程師程士鳳回憶,征集簽名時,侯宜中說,退下來應該干點事情了吧?咱們還拿著老百姓給的退休金,閉眼之前積點陰德,子孫后代今后還要在這里住。

  過了一陣,侯宜中怒了,舉報“一點反應都沒有”。

  聯名200多老干部舉報

  說起征集簽名“一呼百應”,侯宜中拍拍自己的屁股,“我這里干凈”

  “大家恨死了。”老醫師傅彪(化名)說,“春節那會兒,一聽說原環保局書記征集簽名,激動得不得了,終于有人說話了。”

  嚴慶云是最早參與簽名的成員之一。以前想解決問題,但他不懂,“現在有個懂的人站出來,就該支持。”

  在儀征家中,說起征集簽名“一呼百應”,侯宜中拍拍自己的屁股:“我這里干凈。”

  今年2月5日,侯宜中在上一次聯名的基礎上,總共聯合203名老干部、離退休職工,向省市、國家環保部、國土資源部等相關部門,反映揚州化工園對儀征環境的污染。

  聯名信上,還有他的前任,原局長、黨組書記趙有寬,以及財政局、衛生局等黨政副科級以上干部15人。

  聯名信有了反饋,找談話的來了。

  老干部們聲稱,市里要求各個部門對口做老干部的工作,是老師的歸教育局管,是醫生的歸醫院管,老干部由市委市政府管。

  市里通知簽名的老干部,儀征市委書記卜宇要接見他們。

  那天正巧下雨,每人發了把雨傘,三四十位老干部坐上了大巴。

  他們先被拉至揚州化工園內的大連化工、優士化學參觀。每到一處,就去會議室看宣傳片。

  程士鳳覺得不對,這種片子是應付上面檢查用的。

  中午到酒店,來了個化工園管委會的副主任,講環保治理、如何達標等問題,滔滔不絕一個多小時。

  老干部們不滿,打斷了他的講話,“這次不是聽你講,而是我們要說,要親自與卜宇對話”。

  副主任說自己下午兩點半有事先走,飯后大家各自回家。程士鳳打電話給侯宜中:“怎么這樣?怎么這樣?”

  黃為民是另一批“工廠一日游”的老干部。

  中午吃飯時,講話的換成了揚州市政府副秘書長,介紹了化工園在稅收、就業等方面的好處。他說,化工園也正在逐步改進,并非無動于衷。

  沒多久,就遭老干部們起哄,“他不懂環保和化學”,黃為民評價。

  拳頭遇上棉花

  針對舉報的問題,有關人士分別作出回應,但在侯宜中看來,他們仍是“我行我素”

  侯宜中“折騰”的動靜大了。

  今年4月,《中國環境報》記者奉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潘岳批示,到揚州調查核實舉報問題。8日,報道刊發。

  5月底,新華社記者報道此事,引發強烈反響。侯宜中也成為關注的焦點。

  但是,具體到污染問題的解決,像是拳頭打在棉花上。

  已造成的廢氣污染是既成事實,侯宜中、環保部門、揚州化工園在這點沒有太大爭議。

  首要的,是治理氣味源。

  侯宜中承認,園區兩家主要廢氣排放企業優士化學、方順糧油在治理廢氣排放上有所改進。“比以前好,臭味的次數要少。以前每個月三四次,現在一次。”

  他在舉報信中建議:“當務之急是,優士廢氣不能根本治理的生產線,要立即搬出或停止生產”、“優士應從今年開始西遷,三年時間內讓出原址,控制瑞祥發展規模,不得再在此地建設任何新項目”。

  在揚州化工園管委會分管環保的副主任吳汛看來,“優士在解決不了問題的情況下,有可能西遷。”只是,需要給優士一點工藝改造的時間。

  事發后,儀征環保局扮演著“和事佬”的角色。環監大隊隊長于冰在受訪過程中,談的基本全是優士、方順兩家企業的技術改造細節。

  還有針對工業廢水的質疑。

  專門用以處理化工園區工業廢水的青山污水處理廠,遲遲不能通過揚州方面的環保驗收。

  揚州環保局規劃處處長包志高回應,青山污水處理廠未達標的原因,是磷含量超過國家標準0.5單位,“中國的水系普遍磷超標,含磷洗衣粉害的”。

  他說,造成磷超標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優士化學新投產的草甘膦項目,目前正投資進行針對性整改。

  態度,也是各方爭執的焦點之一。

  侯宜中認為,在行動上,針對舉報的問題,化工園與揚州環保局“無動于衷,我行我素”。

  吳汛并不認可。她說,侯宜中的舉報不是“未果”,而是得到了各級領導,包括化工園的積極響應。“我們告訴過他,化工園已經按照相關規則進行了改進,跟他解釋了多次。他舉報也沒錯,(廢氣)這個事情確實存在。”

  “我不是好事者”

  三年舉報之路,侯宜中覺得有點難過,“這已經不是環保部門能自行解決的問題了”

  被媒體報道后,侯宜中忙于見記者與各級領導,在端午節,他還與環保部的兩位處長見了面。

  他也在不斷回顧自己所經歷的19次舉報,所走過的三年“排毒之旅”。

  第一年,侯宜中覺得他信心滿滿,江蘇省環保廳副廳長親自接見,并下派了專門的調查組。

  第二年,堅持,但他沒有想到被舉報者“一點不改”。

  最后,他“有點難過”,家人朋友都在勸他到此為止。

  其實,侯宜中還有一些多少令揚州感到尷尬、為難的建議。

  “揚農要有選擇地遷移,不能整體搬遷到儀征”、“把化工園交給儀征建設與管理”、“揚州不參加化工園區財政分成”、“調低園區級別”。

  “我原本希望內部解決,我不是好事者,(目前)這已經不是環保部門能自行解決的問題了。”侯宜中說。

  □記者 吳偉 江蘇儀征報道

【編輯:朱鵬英
    ----- 國內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