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澤英一·日本共同社記者
“沒有中國觀眾罵日本”
“我會注意有沒有中國觀眾罵日本運動員,結果大家都挺禮貌的”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當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正式到來時,日本共同社記者鹽澤英一反而覺得平靜了許多。
“我在2001年7月13號早已感受到了那個熱情。”他告訴本報記者。8年前的那個夏日,北京長安街上匯聚了各方的游客,一同歡欣吶喊,慶祝北京申奧成功。正在中華世紀壇采訪的鹽澤英一也被這樣的氣息所感染,但由于整條街都擠滿了人,他只好徒步走回家,從夜里11點走到凌晨2點半,“印象太深了”。
發揮“狗仔”精神
之后的七年,鹽澤英一一直關注著與北京奧運相關的點點滴滴。在他眼里,北京奧運會不僅僅是體育新聞,而是涉及社會、文化乃至政治的大新聞。正因為如此,四年前,作為會說漢語的日本記者,鹽澤被派往雅典奧運會專門報道與中國有關的賽事,為2008年報道北京奧運做準備。
“對于日本共同社來說,這是史無前例的。”鹽澤英一回顧道,畢竟那個時候日本媒體對于中國運動員還知之甚少。
“劉翔當時得了冠軍,我便寫了一篇有關他的故事,那個時候日本記者都不認識他。”而經過2004年雅典奧運會,一向負責報道時政新聞的鹽澤把中國運動名將們“摸了個透”,還因此專門向社里撰寫了一份報告,提出為報道北京奧運還需要作哪些準備,以及報道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當時,最擔心的是北京奧運會時中國記者會太多,讓我們很難采訪到運動員。”這個問題后來進入了奧組委的考慮范圍內。但如何能采訪到熱門運動員,“我們還是很頭痛”。鹽澤英一和他的同事曾發揮“狗仔”精神,按著小道消息直接撲往集訓場館,最終還是被運動員們禮貌而堅決地拒絕了。
開幕式“沒太多新奇”
2008年的中國并不平靜,西藏“3·14”事件令人觸目驚心,“5·12”汶川地震讓人痛徹心肺。但“中國還是以堅韌的態度快速調整好姿態迎接世界的目光”,這是鹽澤對當時中國的印象,“在北京奧運會舉辦之前,國際輿論質疑聲很高,許多人都在懷疑‘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口號能否實現”。
不過,令鹽澤感到踏實的是,嚴謹的賽事組織,志愿者周到、專業的服務,讓他與來自6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7000名外國記者享受著前所未有的“幸福”。
至于開幕式,雖然鹽澤覺得還不賴,但他坦言沒有太多新奇感。一向善于挖掘“小道”信息的日本記者早就在數次彩排中摸清了演出情況,開幕式演出前,鹽澤已從同事口中得知了開幕式的大多數內容。在鹽澤英一眼中,開幕式主要體現了中國傳統歷史,尤其是唐代的燦爛文化。“可是為什么沒有新中國以后的內容?這是不是表示中國希望復興唐代文明?”
作為時政記者,鹽澤關心的顯然不僅局限于體育賽事。
奧運開幕時,恰好俄羅斯與格魯吉亞發生了軍事沖突,兩國運動員之間的沙灘排球比賽因此吸引了許多人的眼球。而朝鮮與韓國、日本與中國之間的比賽,鹽澤則更是關注,“我會注意有沒有中國觀眾罵日本運動員,結果大家都挺禮貌的。”他笑著聳聳肩說道。
五十年后再看北京奧運
日本共同社社長石川聰說道:“五十年后人們再回顧歷史,就會發現,北京奧運會是中國以大國姿態成為世界領導者之一的標志。”
石川聰如此高度評價,是因為去年“奧運中國”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在奧運會期間的各種新聞發布會上,面對西方記者尖銳甚至是挑剔的提問,發言人從來都是態度開明,耐心作答,不說“無可奉告”,也從不諱言自身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鹽澤英一對此直言不諱。他說,去年最擔心的,就是“奧運之后,中國信息公開政策是否會后退”。但一年以來,他發現“非但沒有后退,反而是在進步”。剛剛采訪完新疆“7·5”事件的他,對中國政府第一時間的信息公開印象深刻,“剛到烏魯木齊就發現有新聞中心了,的確讓我很驚訝”。
從去年的奧運報道,到今年的新疆“7·5”事件報道,外媒記者切身感受到了中國所展現的開放和包容,這是鹽澤認為奧運給中國帶來的最大、最令人激動的變化之一。把自己定位為“中國的觀察者”的鹽澤,最后也用職業化的語調說,“隨著中國的信息越來越公開,這里還會發生更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