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統計局局長唐英瑜,解答公眾諸多疑問
2007年5月開始,CPI、PPI、GDP……一大串曾泛著神秘、專業的統計術語,逐漸被老百姓熟知。2008年第四季度開始,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又將眾人的目光聚集到了“統計數據”之上。然而,繼“工資被增長”被網友炒得沸沸揚揚之際,不久前,有媒體爆出,今年上半年,地區GDP之和比國家GDP多出9.9%,并引發國家統計局出面說明。
這一系列的質疑,讓越來越多的老百姓質疑統計數據公信度。2010年1月1日,新修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公布,“統計造假,最高將追究刑事責任。”這再一次將“統計工作”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經過了一周多的等待,8月14日本報終于獲得獨家采訪市統計局局長唐英瑜的機會,解答“公眾質疑”。
正研讀《浮夸憂思錄》
記者:聽你的同事說起,你的記憶力非常好,來到統計局不到半年,全局的職工你都能一一對上號,尤其對重要數字更是過目不忘?
唐英瑜:是的,我的記憶力相對較好,這都是當初給領導當秘書練的。只要是想記的數字,一般用心看一遍就能記住了。任何一組統計數據,都是有關聯的,一般情況下,不用翻資料,就能發現數據的可靠性、真實性。
記者:數據真實性的問題,是當前社會對統計關注的焦點,你們做統計的基本原則是什么?
唐英瑜:統計工作,最高要求是實事求是,最低工作原則也是實事求是,但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最近,我正在看一本書(唐英瑜遞給記者看),作者是靳占修,他1995年在《中國統計》刊物上以“浮夸憂思錄”為題,連載6期,講述上世紀50年代統計的浮夸之風,對我這個統計引路人有著很強的警示意義。
不排除有人為政績造假
記者:說到“浮夸”,最近網上有較熱烈的討論。其中兩個焦點就是,“工資被增長”、“地區GDP之和超國家核算GDP9.9%”。這兩個焦點話題,是否證明現在的統計數據被“浮夸”了呢?
唐英瑜:由于現在統計方法、統計調查網絡等存在的缺陷,不能完全排除數據中完全沒有水分。不過,統計核算與會計核算要求不一樣,統計數據要的是真實,反映趨勢;會計數據要的是精確。比如,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工資,由于統計范圍只包括了國有單位、城鎮集體單位、聯營經濟、股份制經濟、外商投資經濟和港澳臺投資經濟單位,解決了更多人就業的城鎮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并未納入統計范圍,因此,并不能全面精確反映社會平均工資。
記者:有人懷疑,我們的統計數據,實際上是在“貫徹領導干部的指示”,甚至是開閉門會臆測出來的?
唐英瑜:這種現象我不能說全國各地絕對沒有,但至少在重慶,黨政領導還沒有干涉過統計工作,而是給了“只講過程,不講結果,一切數據統計說了算”的最大支持。
記者:政績考核中,GDP是個明確的量化指標,這是否會刺激某些人鋌而走險?
唐英瑜:你說的現象可能存在,但至今我們還沒發現過。統計造假,成本太高了,涉及面太廣。如,一個區縣政府要改一個數字,并不是他改了就完了,市里還會根據區縣企業通過聯網上報的數字,以及市級交通、稅務、財政、銀行等部門的數據作評估、核算。
12.6%只是個快報數據
記者:在上個月,曾有媒體披露“2009年上半年,重慶的GDP增長是12.6%”,但國家統計局反饋的數據卻是“12.5%”,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唐英瑜:這并不奇怪,12.6%只是一個快報數據。按照GDP的核算辦法,數據分為采集、區縣初評、省市再評估,最后上報國家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再根據企業聯網上報數據、中央各部委、銀行及地方統計局上報數據,按照全國統一的計算方法測算出GDP。這樣一來,勢必會因為數據源不同,重復上報等出現一定誤差。
發布缺陷惹群眾質疑
記者:既然我們的每個數據,都是通過認真、仔細的采集、評估,匯總核算而出,那又是什么原因引發了社會質疑不斷?
唐英瑜:以前統計數據發布過于籠統和專業,不注重結構數據的發布和解讀。
比如說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這個由食品、衣著、通訊、服務等八大類商品價格形成的價格指數。在發布時大多公布一個總數,如CPI上漲了多少,或下降了多少。對于CPI的結構性并未向群眾作解釋,即便有解釋,也太過專業。這樣的發布形式帶來的后果就是,低收入人群,因為有很大一部分支出要用來買食品,食品價格稍有上漲,消費支出結構就會發生變化,就認為物價太高;但對于高收入,食品支出不是重心,這部分價格變動,他們并不會太在意。還有其他的統計數據也是如此。
對于這一問題,我們高度重視,已著手解決。現在,每次數據發布時,不僅會公布結構數,更會配以詳細的解讀,增加了統計工作的透明度,減少了統計數據的神秘性。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