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領導干部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嚴重影響執政黨的目標實現。為此,5年前中共中央新設了三所國家級干部培訓學院。其中,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緊扣“時代性”和“國際性”,“實驗性教學”走在全國前列,開設的“國際課程”也令人耳目一新
本刊記者/章文 郁玫
特約撰稿 /蕭炳南(發自上海)
司法部司法鑒定管理局局長霍憲丹2009年夏天來中國浦東干部學院(以下簡稱中浦院)接受培訓時,課程是“提高依法執政能力”。一個月下來,他頗有收獲,“這里既有國內的一流專家,又從國外引進來先進的理念,對我在實際工作中起到非常大的幫助。”
像霍憲丹這樣的中高級干部,中浦院培訓了一大批。中浦院遠遠望去像一個巨型加油站,外墻上的鮮紅顏色引人注目。“這里的確是個‘加油站’,黨的各級干部在這里學習充電,紅色則是革命的顏色。”2010年3月13日,該院一位教職工笑著對《中國新聞周刊》講。
3月18日,中浦院迎來它的五周年慶。隨同它一起慶祝生日的還有另外兩位兄弟——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和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它們同時誕生于2005年。彼時,已經執政半個多世紀的中國共產黨,擁有黨員7000多萬人,但是領導人才的教育培訓仍然是黨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致三所學院成立時的賀信中說,“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迫切要求我們大規模培訓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質。”
中國國家級的干部教育培訓基地以前主要是中央黨校和國家行政學院。前者側重于政治理論、黨性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后者主要培訓政府公務員的管理能力。2005年新成立的三所學院中,延安、井岡山兩院側重于革命傳統、基本國情、作風養成等方面的培訓;浦東干部學院則強調改革開放意識與執政能力的培養。
既為新成立,必然有所創新。兼任中浦院院長的中組部部長李源潮曾提出要求,“把中浦院建設成世界一流的執政黨骨干和國家公務員的培訓學院,建成我們黨領導骨干信念教育和開放教育的基地、干部培訓體制改革創新的基地、中國干部教育培訓國際化的基地”。
中浦院常務副院長馮俊教授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介紹說,“浦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之一,不僅代表一個地方,更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同時上海又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處處體現著國際性。5年來,我們根據自己的特色探索干部教育培訓的浦東模式,突出時代性和國際性。”
據馮俊介紹,按照中央領導要求,中浦院要突出“三新”——新理論、新知識、新實踐。“打造干部教育的‘浦東模式’,我們剛剛開始,作了一些探索。因為辦學時間比較短,要形成品牌優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努力”。
著重實際能力培養
中浦院教學研究部主任鄭金洲坦承當初從華東師范大學抽調過來時,院領導提出能不能在學院建若干個干部教育培訓實驗室,他感到這個提法很新穎,但不知從何處下手,“因為普通高校的重點實驗室是設在理科的。培訓干部的地方怎么設立實驗室啊?”
后來他們經過調研,走訪,逐漸地有了一些思路,“我們這個實驗室實際上是干部教育培訓改革創新的一個孵化器,就是把我們一些創新的項目、課程、內容、方法在這里孵化,之后推進到整個干部教育培訓的領域當中去,這點與中央對我們學院的定位非常一致。”鄭金洲說,中央建這個學院不是復制中央黨校和國家行政學院,一定要體現自身的特色,“所以在建設當中,實驗性教學就逐漸成為我們發展的一個重點。”
據鄭金洲介紹,學院先后共設置5個教學實驗室。第一個是媒體溝通實驗室。談及此話題,鄭金洲深有感觸,“西方的官員步入政壇之前就經常與媒體打交道,這方面經驗很豐富。我們的干部在成長當中有個能力結構的缺失,就是他們很少有機會面對媒體,不善于與媒體打交道。”鄭金洲說,浦東干部學院設媒體溝通實驗室就是希望通過專題培訓彌補這些干部在這方面的短板,讓他們學會與媒體交流、溝通,學會善待媒體,善用媒體,善管媒體。
徐改是負責教授“媒體溝通”課程的老師之一,她深切感受到學員們的變化,“有一位司局級干部,培訓完回去后有一次接受媒體采訪,專門把訪談視頻鏈接發給我們看,讓我們提一些建議,幫助他以后做得更好。”
據徐改講,不少學員回去后提出要求,請他們幫忙找專家,就某些工作進行策劃,以期達到最佳宣傳效果。
第二個實驗室聚焦“危機管理”,成立于2009年1月。當時的大背景源于2008年連續發生的幾起群體性事件,震驚全國。中浦院意識到對領導干部進行危機處理能力的培訓既有必要又十分迫切。
據馮俊常務副院長介紹,在一次座談會上,李源潮頗有感觸地講他在江蘇工作時遇到“太湖藍藻”以及“南京食物中毒”兩起重大事件時,當年在哈佛肯尼迪學院學到的“危機處置”知識給予他頗多啟發。這個談話促使了“危機管理實驗室”的更快誕生。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