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國務院召開第三次廉政工作會議。全國會議結束后,廣東省接著召開省政府第三次廉政工作會議,學習貫徹中紀委五次全會、國務院第三次廉政工作會議和省紀委四次全會精神,部署今年我省政府系統反腐倡廉工作。省委副書記、省長黃華華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朱明國,副省長雷于藍、宋海、林木聲、萬慶良,省政協副主席、省政府秘書長徐尚武出席會議。省委常委、副省長肖志恒主持會議。
黃華華指出,去年我省各級政府、各部門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反腐倡廉各項工作上了新臺階。一是服務和保障科學發展成果突出。全省成立7個擴內需促增長政策落實工作檢查組,重點對2562個新增中央投資項目和257個省重點建設項目進行三輪集中檢查,并納入省電子監察系統全程監控,督促有關部門對發現的175個問題進行整改,確保了投資項目廉潔高效實施。二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得新突破。省級政府機構改革全面完成,市縣政府機構改革穩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對保留的1064項省級審批事項進行集中清理,取消和調整570項,占53.6%。三是查處違紀違法案件力度加大。全省紀檢監察機關共受理群眾來信來訪和電話舉報65358件(次),立案4579件4852人,查處商業賄賂案件312件、工程建設領域違紀違法案件115件。
四是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得到有效糾正。認真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征地拆遷、食品藥品安全、環境保護、安全生產、醫療服務、教育收費、公共資金監管等方面的突出問題,較好地維護了人民群眾利益。五是轉變作風厲行節約成效明顯。黨政干部因公出國人數、新購公務用車、晚會展覽慶典論壇活動以及省直議事協調機構的數量明顯減少。
黃華華強調,今年政府系統反腐倡廉工作要緊緊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個核心和“三促進一保持”這個關鍵,以反腐倡廉制度建設為根本,以加強行政權力監督制約為重點,加強政風行風建設,切實解決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懲防體系建設,提高制度執行力,不斷提升政府系統反腐倡廉建設科學化水平,為我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提供有力保證。要著力抓好五個方面工作:
一是繼續加強督查,提高行政執行力。要繼續加強對中央和省關于推動科學發展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加快組織對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擴大內需、“雙轉移”等重點工作進行專項檢查;強化政府投資項目、公共資金和重點項目的監管。加強對籌辦亞運會專項資金使用和項目建設情況的監督檢查,確保實現“廉潔亞運”。
二是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積極推進反腐倡廉制度建設。堅持改革創新,逐步形成內容科學、程序嚴密、配套完備、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體系,科學配置行政權力,努力做到靠制度管人、管權、管財。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國有企業反腐倡廉建設,加快完善招拍掛等制度。
三是加大對行政權力運行的監督力度。堅持科學、依法、民主、公開原則,建立健全行政決策機制。完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社會公示與聽證、決策評估等制度,嚴格實行黨政機關重大決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項目安排和大額度資金使用等重要問題集體討論決定制度,引導群眾有序參與。加強行政程序的制度建設,強化對制度執行的監督。逐步實行黨政“一把手”家庭財產報告制度,完善領導干部個人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加強對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國(境)外的公職人員管理和監督。進一步推動政務公開工作。
四是大力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各種不正之風。認真治理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征地拆遷、食品藥品安全、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方面的突出問題。繼續治理教育亂收費、加重企業負擔、公路“三亂”等問題,糾正醫藥購銷及醫療服務中的不正之風,深入推進藥品和醫療耗材集中采購及“陽光用藥”工作。加強對社保基金、住房公積金、扶貧和救災救濟資金以及政府專項資金的監督檢查,強化對大額資金的實時監控。繼續嚴格控制出國(境)團組數量和規模,建立禁止公款出國(境)旅游長效機制,積極穩妥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整治文風會風。
五是堅決查辦違紀違法案件。一方面始終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堅持以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為重點,嚴肅查辦濫用職權、貪污賄賂、腐化墮落、失職瀆職案件,以及利用職務便利為本人或特定關系人牟取不正當利益等問題。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查辦案件的治本功能。認真剖析總結腐敗案件所反映的根源性、規律性、普遍性問題,加強對領導干部廉潔從政特別是權力觀的教育,增強憂黨興黨、科學發展、民主法治、公仆本色、紀律監督等五種意識。
黃華華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周密部署、精心組織、真抓實干,切實抓好反腐倡廉建設各項措施的落實。要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充分發揮領導干部表率作用;要改進抓落實的方式方法,充分發揮行政問責和暗訪的推動作用;要加強反腐倡廉溝通協調機制建設,充分發揮監察和審計部門職能作用。(記者/趙楊通訊員/符信)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