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昌4月7日電 題:中國航天邁出國門20年 國際化進程全面提速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20年前的4月7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將美國休斯公司制造的“亞洲一號”衛星成功送入太空,這是中國航天首次承攬國際商業發射的第一顆外國衛星,中國航天由此拉開邁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大幕。
迄今,中國已有7種型號的“長征”火箭進行了30次國際商業發射,為14個國家和地區發射商業衛星36顆并提供6次搭載服務。2007年至今,中國航天已2次向國際用戶在軌交付通信衛星,中國衛星實現整星出口。今年以來,中國航天又先后同老撾、玻利維亞簽署衛星項目在軌交付合同與協議,中國航天同國際用戶簽署的衛星在軌交付項目已達6個。
有業內人士稱,如果說“長征”火箭承攬國際商業發射意味著中國航天一只腳踏入國際宇航市場、實現衛星整星出口顯示中國航天“雙腳”邁進國際宇航市場。那么,中國航天通過這20年在國際宇航市場上不斷“摸爬滾打”,逐步形成發射服務、衛星在軌交付和地面運營的天地一體化航天服務新模式,則無疑表明:中國航天正全方位挺進國際宇航市場,中國航天的國際化進程開始全面提速。
作為中國航天國際化經營平臺和中國政府授權的經營商業發射、提供衛星在軌交付及開展國際空間技術合作業務的唯一商業機構,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簡稱“長城公司”)7日組織邀請美國、法國、德國、菲律賓、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數十家國際宇航用戶相聚西昌,共同紀念中國航天開展國際商業發射服務20周年,共商國際宇航合作與發展大計。
20年來,中國“長征”火箭技術不斷發展,可靠性不斷提高,實現從常溫到低溫推進、串聯到捆綁、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發射衛星到發射載人飛船、發射地球衛星到發射月球衛星的跨越發展,已具備發射低地球軌道、太陽同步軌道、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等不同軌道各類有效載荷及深空探測器的能力。中國現有西昌、太原、酒泉三大衛星發射中心,擁有“遠望”號航天遠洋測量船隊,實施衛星發射和測控任務。
中國“長征”火箭發射的商業衛星,可覆蓋亞洲、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向世界半數以上的人口提供衛星通信服務;中國國產通信衛星為亞洲近鄰、非洲大陸、南美高原的發展中國家送去廣播通信、遠程教育、遠程醫療,造福當地民眾。
今年10月將屆而立之年的長城公司介紹說,該公司已從單一的發射服務承包商,發展為航天產品及服務的系統集成商,并能為客戶“量體裁衣”,完整配套地提供商業發射服務、衛星整星與零部件出口、衛星地面測控站建設、項目融資、項目保險、項目培訓等產業鏈服務,從而不斷推進宇航貿易集成化發展。
長城公司總裁殷禮明透露,為提升宇航項目系統集成能力,該公司在未來幾年內將投資數億元人民幣,分批研發和采購多顆通信衛星與多枚運載火箭,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成為國際航天產品主要供應商。
與此同時,中國新一代無毒、無污染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五號”研制進展順利;中國在海南文昌新建的開放型、環保型的現代化航天發射場正按計劃推進,預計2013年建成使用,海南航天發射場建成后能基本滿足中外各種軌道衛星發射要求,可發射的航天器種類多,將使中國可以更多地承攬國際商業發射服務。所有這些,都為中國航天未來國際化發展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