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8日電 今年南方百年不遇的旱情對我國農業生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同時也給我國農業提出了一個新的命題——中國農業如何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
很多機構和企業都在探索破題之道,從目前的形勢看唯有加快實現農業產業化,通過農產品的深加工,增加產品附加值,拉長產業鏈條,使市場風險分散到各個環節,才能解決問題。
積極發展蔬菜深加工業
據了解,我國是世界蔬菜生產第一大國,但還不是蔬菜加工強國。我國蔬菜加工起步較晚,無論設備還是技術,均處于初級發展階段。
中國最大的蔬菜種植、產品研發、生產加工、外貿出口企業之一的山東賽維綠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紅杰表示,“農業產業的前途在于農業工業化,從無公害蔬菜到有機蔬菜的轉變只是產業升級中的一步,更重要的是要發展蔬菜深加工業。”
王紅杰透露:公司預計未來5年將以“農業產業工業化”為核心指導思想,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鏈,逐步建立產業上游(種子研發培育、種植耕作、采栽拉運、儲運分裝)、中游(深加工產品研發與對接產業商業模式研究、食品原料加工)、下游(商業流通、品牌運作)的整合鏈條。位于中國最大蔬菜基地壽光的山東賽維綠色科技目前目前即將上馬蔬菜工業化加工項目:賽維出品的南瓜粉,苦瓜粉,蘿卜粉將供應國內知名乳品企業、速凍食品企業和國際餐飲連鎖企業;目前山東賽維科技新推出的品維果蔬脆片等非油炸食品目前填補了國內空白,受到市場熱捧。
按照王紅杰的規劃,賽維綠色科技公司在農業產業化方面將做出更多大膽的嘗試,下一步將在北京組建國內消費品營銷團隊,開發全國消費品全渠道終端;與國內科研機構聯合,開發種植資源、產品開發以及應用研究;與國內食品龍頭企業建立戰略聯盟,成為中國食品原料最安全、最有附加值的供應商。
提高附加值實現產業化
產業觀察家、北京鴻宇駿捷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毅對產業化農業有著自己的見解,他表示,將蔬菜等農產品轉化成保質期更長、附加值更高、運輸更方便、銷售網點更密集的工業化產品;將初級農產品加工為食品工業產品的原材料,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實現農業產業化。
王毅建議,農業企業一定要融入工業化大生產社會分工的合作鏈條里。伊利、蒙牛、三元等乳品企業相繼推出了大棗牛奶或者紅棗牛奶,這給生產大棗粉和紅棗濃縮汁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商機。涉農企業在農業產業化方面,科技多借鑒一下,國際跨國公司的成功經驗。如百事公司的“薯片商業模式”,以大規模化種植、大規模化生產、大規模化銷售的農業工業化思路做大做強企業。
注意品牌樹立和銷售渠道的建立
營銷專家蘇東風則認為,農業產業化更要注意品牌樹立和銷售渠道的建立。蘇東風分析說,伴隨中國經濟的全面升級,飲食供應質量和膳食營養的結構日益深受各界關注,用餐不但要求安全、還要營養、更加講究“低碳”節約,在城鎮市場,涉農企業更要關注這一市場的巨大需求,建立相應的銷售渠道和營銷模式。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