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后入又长又硬,夜夜爽夜夜叫夜夜高潮漏水

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海外華文報摘

外報:“仇精英”矛盾被激化 奧巴馬又遇新難題

2010年10月28日 10: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中新網10月28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28日發表評論說,美國會中期選舉在即,共和黨巧妙地將中下層白人群體對現實經濟的不滿,從貧富差距轉向美國的另類社會異化——精英教育成果和資源的兩極分化。共和黨利用這樣的社會文化,以及美國社會在精英教育領域的兩極分化,鼓勵和激起中下層白人的“仇精英”心理,給奧巴馬和民主黨領袖在造成了巨大壓力。

  文章摘編如下:

  美國國會中期選舉在即,共和黨借風起云涌的“茶葉黨人”運動咄咄逼人,大有可能一舉奪回眾議院甚至參眾兩院的多數,兩年前風卷殘云上臺的奧巴馬總統和民主黨國會領袖,面臨十分尷尬的困難局面。

  大多數論客都同意:奧巴馬和民主黨的政治滑坡,根本原因是美國經濟持續不振,尤其是失業率居高不下,中下階層根本沒有感受到經濟表面回升的任何好處,而對自身以及整個國家的前途悲觀失望。

  但是中下階層的經濟困境,是美國社會幾十年來在經濟收入上兩極分化不斷加劇的征象。據《經濟學家》周刊,從1970到2008年,美國的基尼系數從0.39增加到0.47。從2000年起,美國家庭實際收入中位數持續下降。與此同時,有錢階級的財富和收入卻不斷增加,最高一成的收入占了全民收入的幾乎一半,最富1%人口擁有全美財富三分之一,等等。

  如此尖銳的財富兩極分化,照理說應該有利于主張“劫富濟貧”的民主黨。但是共和黨和美國右翼的政治妙策,卻是將中下層白人群體對現實的不滿,從貧富差距轉向美國的另類社會異化——精英教育成果和資源的兩極分化。

  這種策略的一個基礎,是美國傳統文化對貧富差距的容忍度遠遠超過歐洲,“仇富”心態則低于歐洲,但是美國文化對社會上升機會則非常敏感。共和黨巧妙地利用這樣的社會文化,以及美國社會在精英教育領域的兩極分化,鼓勵和激起中下層白人的“仇精英”心理,而在目前的中期選舉中卷土重來。

  美國精英教育的兩極分化,與二戰結束以來美國精英教育界推行的“憑才取人(meritocracy)”原則直接有關。在這一原則下,美國精英教育從所謂“藍血世家”特權,轉向按照“才能”標準選拔的社會各階層精英開放。美國精英教育的“產品”,也從以前白人權貴富家子弟為主,轉到更廣泛的各種族群代表。奧巴馬總統是這一歷史性演變的最好例子。

  教育精英成為社會分化的稻草人

  問題是這里的“才能”標準,基本上還是以可以客觀量化的學業成績為主。而精英教育機會的劇烈競爭,導致成績和其他入學標準的不斷升高,其累積效果,是除了亞裔之外,美國精英教育機會日益限于具有經濟資源和社會資源、從小注重子女教育和智力開發的上層階級以及知識精英家庭。

  即便是常春藤校園里受到平權政策“照顧”的黑人和其他少數民族學生,統計表明絕大多數來自家境富裕的中上階層。由有錢外祖父母撫養長大、貴族中學畢業的奧巴馬又是一個例子。

  還有《華盛頓郵報》近日指出的美國精英男女彼此通婚的社會風氣(奧巴馬和克林頓夫婦都是例子),強化了美國精英教育機會在上層階級中的世襲趨向,進一步加寬了精英階層與一般中下階層平民的社會距離。

  雖然小布什總統這一耶魯、哈佛雙料校友代表的共和黨上層也是精英教育的產品,但是共和黨近年來卻精明地對草根階層維持了一種反精英主義表象,民主黨奧巴馬當選總統后,卻醒目地建立了肯尼迪總統以來,最具常春藤色彩的精英內閣政府。

  總體說來,美國精英教育產品也確實具有強烈的自由派偏向。例如哈佛學生中,72%承認政治態度比美國整體偏左,只有10%認為自己比美國整體偏右。

  與此同時,在全球化大勢下,美國的社會上升機會日益依靠專業知識,大批沒有受過大學教育的藍領中產階層因此受到擠壓,經濟和社會地位不斷下滑,不能不產生或加劇對上層精英的一種怨恨。

  共和黨與“茶葉黨人”因之大肆宣傳:民主黨自由派精英高高在上,養尊處優,“不識稼穡之艱”,與美國平民生活脫節,獲得了面臨就業和經濟困境的大量中下層白人的共鳴。不僅奧巴馬和民主黨領袖在中期選舉中遭到巨大壓力,《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等都指出,整個精英階層都感受到來自茶葉黨人的“討伐”。哈佛前校長薩默斯行將辭去奧巴馬首席經濟顧問,與這一政治壓力密切相關,也是共和黨“仇精英”策略的犧牲品代表。(于時語)

參與互動(0)
【編輯:程濤】
    ----- 海外華文報摘精選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