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文匯報)

資料圖:原為香港報業名人胡仙祖業的虎豹別墅,曾是當地著名的旅游景點。 中新社發 孔妙然 攝
|
資料圖:原為香港報業名人胡仙祖業的虎豹別墅,曾是當地著名的旅游景點。 中新社發 孔妙然 攝
|
如果不是因為香港話劇團近期的新戲——一出以“萬金油”大王胡文虎興建香港“虎豹別墅”為原型的傳奇故事,胡美三的身份不會曝光。這位胡氏家族的后人、胡文虎的孫女、胡好唯一的女兒,曾一度因為“身份的包袱”厭倦香港,遠走他鄉,享受一個普通人的自由自在。
然而,這次胡美三的“曝光”行為,不同以往,完全出于自愿。記者與她約訪,其回應之迅速積極,令人頗感意外。前《星洲日報》的資深記者、澳大利亞華人學者康吉父在1984年撰寫完成的《胡文虎傳》,已成為蓋棺定論之作,并被香港中央圖書館、北京國家圖書館作為館藏數據收藏。一向行事低調、神秘的胡氏家族成員,就如同“虎豹別墅”,都是這個傳奇天幕中的星辰。
最先看到宣傳海報的,是胡美三的一位朋友。雖然海報做了技術處理,刻意回避了胡文虎的人像,但胡美三還是一眼就認出了她的“阿爺”。“從衣服到走路的姿勢,根本就是阿爺來著么!”胡美三指著海報說。
“我好奇誰來演阿爺呢?于是立即打了一個電話給六姑姐(胡仙),問她知不知道話劇的具體情況?她說不清楚,我就決定過去(話劇團)‘八卦’一下。”一聽說是胡家的人主動找上門,話劇團負責人立刻安排見面。后來更發現,原來胡美三的辦公室距話劇團只有一街之隔。
胡美三目前專注的事業:成長希望基金會,一個致力幫助和改善香港及內地低下階層兒童及青少年的本地慈善機構。基金會的前身,是成立于上世紀50年代的國際救助兒童會。四年前因為功能調整的需要,基金會便分離出來,并重新命名。而胡美三也是那個時候正式加入,出任行政總監一職。與香港話劇團的這次機緣,令她期望能為基金會的兒童,提供戲劇教育。
胡氏家族與慈善事業的關系,說起來也頗有歷史。當年胡文虎的父親胡子欽定居緬甸,不像其它人做寶石買賣,而選擇堅守“永安堂中藥鋪”濟世。胡文虎發家后,對公益慈善事業也是出了名的熱心。他所捐助、創辦的學校和醫院數量眾多,遍布中國各地。
“其實,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是阿爺和阿嬤。我們很小的時候,他們已經就帶我們去老人院派米、派棉被。后來阿爺走了,阿嬤年年到阿爺生日、過新年的時候,仍繼續帶我們去探老人。”樂行好施,是家規家訓。這也是“虎豹別墅”里,那些擺設著“十八層地獄”的恐怖雕塑的用意,據說嚇壞了不少游客。
“他(胡文虎)根本就是想嚇我們,做人要做好人,不然會被打入十八層地獄。小孩子是白紙一張,他們一看就會記住,就不能做壞事。”胡美三信仰基督,家中卻擺滿了觀音坐像,“其實每一個宗教都是教人好。”
說起這些來,胡美三顯得神情興奮,聲調提高。她說,因為她找到了家族名聲之外,真正讓她獨立和自信的事業和滿足感。
胡美三香港出生,13歲便被送到英國念書,之后回港生活。雖然住在宮殿般的虎豹別墅,有私人游泳池,卻并不覺得快樂。8年后她再次遠走,在溫哥華隱姓埋名,定居長達20多年。“我在香港什么工作都找不到。見工的時候,老板覺得我根本不需要工作。”隨丈夫一同在溫哥華打拼,憑著出色的組織才能,漸漸闖出天下,曾與幾位拍檔合開公司,專門籌備大型活動和會議的組織工作。
“以前我一直會困惑,不知道周圍的朋友是因為我還是因為想看那棟大別墅而和我在一起;現在不會了,我已建立了自己的根基,再次回來也不擔心。”她的兩個女兒也都在香港安家落戶。
記者想要借胡美三擺在桌前與父親和兄弟的合影舊照,被婉言謝絕。家族不再是包袱,但依然需要保護。
(摘編自香港《文匯報》作者:梁小島)
![]()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