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25日電 香港《文匯報》25日發表署名評論文章說,中產人士作為香港社會和經濟的中流砥柱,只要他們生活穩定,連帶基層也將一并受惠。對于以往一直默默交稅、并肩負起支撐消費動力的中產而言,卻甚少人顧及他們的困境。因此,希望說一句:“是時候協助中產人士了。”
文章摘錄如下:
特區政府上周公布的失業率飆升至4.6%,失業人數增加至15萬7千多人,升幅可謂“又快又狠”。面對這波金融海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今日發表的財政預算案,令市民寄望甚殷。
從最新發布的失業數據看來,失業潮影響的不只是制造業或建造業勞工,而是涵蓋各行各業的勞工,例如從事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的勞工,失業率在一季內便由2.3%升至2.9%,升幅為0.6%,這批人多屬中產專業人士。
可是,對于以往一直默默交稅、并肩負起支撐消費動力的中產而言,卻甚少人顧及他們的困境。因此,希望向港府說一句:“是時候協助中產人士了!”
重奪中產人士的心
中產人士作為香港社會和經濟的中流砥柱,只要他們生活穩定,連帶基層也將一并受惠。而協助中產最直接有效的措施,莫過于退稅,為此,我建議政府考慮向年薪100萬以下的納稅人退稅15%,以3萬元為上限。此外,鑒于現時銀行大幅收緊信貸,令不少企業缺乏資金周轉,當局應暫免征收下年度的個人及企業預繳稅,讓他們銀根更松動。
對于派發消費券,筆者一直持保留態度,誠如不少學者指出,有關建議行政費用高,且沒有針對性,無法達至預期效用。在經濟不景,失業率高企之際,市民只會將派發的消費券用在購買基本生活用品,用于純消費品上的機會并不會十分高。因此,筆者一直支持把錢直接用在刀口上。例如,用于直接扶助中小企,鼓勵中小企聘請大學生享有優惠等等,借以增加就業率,減少待業青年。
香港屬外向型經濟,因此,加強與珠三角地區的合作更形重要。最近傳得熱烘烘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特區政府必須更積極重視參與,并以創新思維,重新檢討香港長遠的工業政策,把工業重新定位為本地經濟支柱之一。
香港應充分發揮固有優勢,深化CEPA所提供的有利條件,為鄰近地區的工業發展,提供專業和技術人才支持。另外,建議設立“跨境工業政策發展聯絡小組”,規劃整體珠三角工業發展政策。針對本地企業科研不足,建議當局效法新加坡做法,對企業在研發方面的開支,提供稅務寬減,以鼓勵他們投入更多資源。
雷曼債券、電盈私有化等等令不少市民的積蓄瞬間全失。而要替他們取回公道,唯一的方法是透過法律。但現時香港的法律訴訟費用昂貴,不少專業人士如醫生、教授都負不起有關費用。
調高法律援助上限是“遠水”,救不了“近火”。要快速解決銀行發售迷債的這筆“胡涂帳”,當局有責任提供協助或支付行政費用,以立法形式盡快要求各大銀行各自出資1億元成立“應變基金”,優先賠償給年老或有經濟困難的雷曼苦主。這基金將長期運作,當銀行一出現金融危機,可實時做出賠償。
設立失業貸款基金
要應付當前的經濟危機和失業浪潮,除了暫時照顧失業人士的生活需求外,增加教育及培訓也是不二法門。建議當局撥款10億設立“失業人士免息貸款計劃”,額外鼓勵新失業人士報讀由各大學或培訓機構舉辦的學位及培訓課程,令他們成功增值轉型,同時亦可安撫他們的情緒。
另外,對于那些有意為員工提供培訓的中小企業,當局應給予稅務誘因,例如提供雙倍員工培訓開支扣稅優惠。
要保持香港的競爭力,維持下一代優良的英語水平十分重要。為此,建議當局預留1億元,每年資助一批表現優秀的教師和學生,實地前往海外學習英語。此舉既可提升有關人士的英語水平,又可減少現時大多數學校依賴外籍老師去教授英語的需求,為培訓本地高質素英文老師鋪路。(梁美芬)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