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事故 立即調查
劉占飛說,漏油的研究分為兩種,一種是研究海面上的漏油,另一種是研究海水中的漏油。“我屬于前者。”他說,在原油泄漏后,他立即向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申請快速反應研究基金(Rapid Response Research,簡稱RAPID),結果獲得批準。“九萬元的研究基金由我和密西根大學教授平分。”
他們的科學考察船在密西西比河出海口周圍航行一周,在六個樣本采集點收集樣本。他的研究內容和密西根大學教授研究內容不同。“我研究原油在水表層濃度及其對水中氧氣濃度的影響。而密西根大學教授是用氧同位素追蹤水中的藻類,研究原油濃度對微生物的影響。”
參加此次海上考察的共有十幾名科研人員,華人占四名。劉占飛和劉紀清工程師來自德州大學海洋科學研究所,另外兩名華人是來自中國大陸的訪問學者和訪問學生。訪問學者是前來劉易斯安納州立大學做研究的中科院南海研究所的科學家譚燁輝,而訪問學生是在德州大學學習的華東師大的研究生林嘯。
做水質的研究需要許多的儀器。他們只是隨身攜帶一些小型儀器。他說,有的大型儀器由于攜帶不便不能帶到船上。“我們一周吃住都在船上。”他們每天都要抽樣,也就是提取水和水底泥巴的樣本。有的樣本可以當場檢驗,有的樣本要在船上處理好,帶到實驗室里再做檢驗。
▋實地考察 了解真相
劉占飛說,出事的鉆井平臺位于密西西比河出海口的東南方向。但隨著海洋流動,出海口的東邊水域受到污染,缺氧加重,面積較大。這與海洋的運動有關。因此,從劉易斯安納州向東的三個州都受到污染。
他說,他本來想到出事地點提取樣本,但是駕駛不愿意,擔心船體被原油污染。“后來,我們在離鉆井平臺不遠的地方取了樣。”他發現,取樣點大都受到原油的污染,有的取樣點污染很嚴重。“原油的污染也不是固定的,有時能夠發現,但有時沒有,風把原油吹散了。”
考察回來后,他對這些樣本進行檢驗。他說,試驗資料尚未完全統計出來,但有的結果已經出來,尚未做出結論。他強調,對科研報告做結論要非常慎重。現有的結果顯示,有的采樣點海水的氧氣濃度已經變低。
他透露,他們今年8月還要去當地考察一次,比對這些水域的氧氣變化情況。他說:“如果繼續漏油,沿海水域的溶解氧濃度估計會繼續降低。”現在有人預估今年8月能夠把漏油堵住,但是這只是說法,不是現實。
▋水中缺氧 生物死亡
劉占飛說,原油泄漏到海水中,時間長了也會降解,因為細菌會吃掉這些原油,但是細菌需要氧氣。“泄漏到海洋中的原油會影響周圍水中的氧氣濃度。”水中缺氧,就會影響生態環境。水中的生物要靠氧氣存活,水中的氧氣含量減少,水中生物就面臨生存危機。他說:“海面上有油,氧氣就無法進入海水中。”另外,原油還會擋住陽光,而水中有許多浮游生物,依靠陽光生存。陽光一少,這些浮游生物無法存活。
紐約市環保局水質監測部門主管呂林博士說,原油泄漏后會導致一系列的生物反應。不僅消耗這些原油需要氧氣,而釋放其它化學物質也要消耗氧氣。他強調,在深海補充氧氣又十分困難和緩慢,故原油泄漏區域就會形成一個“無氧區”,“這對海洋生物是致命性的”。
他說,油井泄漏的不光是油,還有許多揮發性氣體,其中含有有毒氣體,如硫化物。這些氣體從一英里的深海底層釋放出來,對深海生物將會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這個影響將是災難性的。”他說,海中有許多生物,這些種類眾多的海洋生活形成一個平衡的海洋生物鏈。吸入或攝入這些有毒的氣體將會影響他們的生活。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均無人知曉,因為很少科學家對這么深的海水生物進行過研究。
![]() |
【編輯:陸春艷】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