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平和縣坂仔鎮林語堂故居重修工程前不久完工并對外開放。然而,筆者作為林語堂的同鄉人,面對林語堂故居多年來修繕與保護的現實,聯想到當前中國傳統文化所面臨的狀況,卻產生一種新的憂思。
其一,傳統文化的斷層。
從某種意義上講,林語堂故居的修繕是一朵遲開的文化之花。之所以遲開,根本的原因是傳統文化斷層。當然,這種斷層不只表現在林語堂留下的文化遺產上,魯迅、胡適等新文化運動主要代表人物,甚至更早之前的文化巨人,如孔子、屈原、李白、曹雪芹等身后也如此。
中國傳統文化其實已面臨一場新的挑戰和考驗,雖然林語堂的文化主張有其特殊性,但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后人對傳統文化如何繼承和發揚。
其二,斷層后的傳統文化保護。
林語堂故居修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令人感慨。在修繕之前,筆者曾問過不少同鄉人知不知道林語堂?知不知道林語堂是平和人?竟有許多人回答“不知道”。隨著故居的知名度提高,以及當地政府的日漸重視,故居周圍的居民開始對擴建占地漫天要價,這讓有關機構“相當無奈”。
其實,當地居民要高價符合人之常情,不能怪他們,要怪就怪我們對故居保護的意識不足。
當然,也不止平和一地如此,到目前為止,中國尚缺乏一部完整的保護名人故居的法規。筆者認為,斷層后的傳統文化保護要重于草率重建。
文化遺產不僅要保護,還要繼承、發揚,制訂一部與繼承、發揚文化遺產有關的法規也是必要的,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文化斷層留下來的缺憾。
其三,精神家園重建憂思。
筆者踏入文化圈,執筆20余年,能夠深切理解并體會家鄉人質樸而又善良的情感。那山、那水、那一草一木如此,人也是如此,生于斯長于斯,永遠也改變不了。正如林語堂所講的那樣,“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觀念和簡樸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閩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
不過,令筆者深感憂慮的是,由于受到傳統文化斷層的影響以及市場經濟的沖擊,傳統文化會不會因此被埋沒,從此變成古董?如果真是那樣的話,那么,現代人的精神家園又該如何重建?當代中華文化的重建是否必須等到傳統文化全部被解構以后才能開始?而重建的依據又是什么?沒有根、失去傳承的文化,它未來的面貌會是怎樣的?這一切真讓人深感憂思。
此類憂思值得整個民族重視。
(來源:美國《僑報》 文:盧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