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尋根 有助被收養兒童樹立自信
美國是收養中國兒童最多的國家。自1992年中國頒布《收養法》以來,已有數萬名中國兒童被國際家庭合法收養,其中80%收養家庭來自美國。
對于這個特殊群體,跨國收養問題專家指出,成年后他們將面臨身份認同這個重要問題:我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兩者都是,或兩者都不是?能否在這個問題上平穩過渡,將影響他們融入當地社會的程度,甚至能否有個快樂人生。
由于絕大多數華童還未成年,“身份認同”尚未困擾到他們。但是,在有著收養大量韓裔孤兒經驗的美國,華童日后將要面臨的這個問題已引起人們注意。
越來越多的收養家庭采取“開放式收養”,即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民族和中國傳統文化。美國的養父母們相信追蹤韓裔收養兒童的研究結論:對于本族文化感到熟悉和驕傲,有助于被收養兒童樹立自信,并降低身份認同缺失所帶來的風險。
如果孩子達到適宜旅行的年齡,不少養父母還帶他們回中國“尋根”,拜訪孩子在中國的出生地和被受收養前所在的福利院。
事實證明,“尋根”有助于身在異族環境的孩子樹立自信。據報道,一位名叫凈的養女“尋根”后一掃以往的頹喪情緒:“我覺得我屬于這里,回中國看看讓我覺得我不孤單。”“以前,凈總是對自己不滿意,但現在她挺著胸走路,身體站得很直。凈最開心的事情莫過于在學校里被同學們追問中國的事情。凈變得快樂,仿佛一下子長高了許多。”
盡管人們普遍認為,不應割裂被收養的華童與中國的聯系,但究竟給他們灌輸多少中國文化才合適卻一直存在爭議。
收養健康寶寶變難了
《紐約時報》此前刊文指,從中國收養的孩子大多需要特殊照顧。不久前,加勒特夫婦面對的選擇還簡單得多。一旦決定從中國收養孩子,他們很快就把一名健康女嬰帶回家的可能性很大。但現在情況不同了。
由于長時間的等待,且供外國人收養的健康孤兒較少,加勒特夫婦經過深思熟慮后決定收養一名需要特殊照顧的孩子,中國孤兒院里現在有很多這樣的孩子,健康狀況千差萬別。有些病癥能夠矯正,有些無法醫治:唇裂、先天性心臟病、四肢不全或畸形、弱視或聽力低下。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直到前幾年,被外國人收養的中國孩子大都是被遺棄的健康女孩。1995年到2005年,美國人從中國收養的兒童達5萬多,高峰期2005年達到7903名。從那時起,情況發生了戲劇性變化。中國放松了“只生一個娃”政策,被棄女嬰數量減少,且中國國內收養健康孤兒的人增加,外國人收養健康嬰兒的等待時間延長了3倍,幾乎達到4年。
結果是美國從中國收養孩子的數量直線下降,幅度超過60%,去年只有3001名,且幾乎每5個孩子中就有3名需要特殊醫療。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因素是中國的生育缺陷率。
![]() |
【編輯:謝萍】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