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
三個月前,許昌青年馬向前千里迢迢趕赴深圳,成為當地最大的電子企業富士康的一名見習員工。3個月后,就在這家工廠,19歲的他不明不白地離開人世(本報此前曾連續報道此事)。馬向前事件在當地的河南農民工圈子里迅速傳播,除了同情惋惜,這些農民工不免重新審視自己的打工之路。
珠三角企業日益嚴酷的工作環境、不斷提高的工作強度、難以保障的個人權益,在十年來漲幅不大的工資面前,落差顯得如此之大。
2009年,廣東省的人均GDP為40748元,而2008年調整后廣東省最低工資分為5類,最高標準為860元,最低標準只有530元。在珠三角,勞動密集型企業云集,工作環境差、勞動強度大、技術提高慢,農民工靠出賣勞動力賺取辛苦錢,基本工資無法滿足溫飽,農民工只好拼命加班,每日工作12個小時以上的情況比比皆是,以深圳為例,普通工人的月工資只有900~1500元,其中加班費占了很大比例。
而在勞動力輸出大省的四川、河南等內陸地區,普工月工資已達千元左右,大量農民工選擇工資待遇更為優越的浙滬等地,或就近擇業,相比之下,傳統用工大戶珠三角的薪水競爭力盡失。
2009年歲末,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年度人物中“中國工人”位列第二,排在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之后。《時代周刊》說,中國工人引領著世界經濟走向復蘇之路。顯然,這是一股潛伏的力量,這股力量也開始覺醒。近年來,農民工群體發生了結構性變化,80后、90后農民工大膽地提出了不同于父輩的職業訴求:生活品質、自由度、發展機會。面對珠三角落后的用工模式,這些新生代農民工開始攤開地圖,尋找下一個落腳地。
本篇從幾個農民工在深圳打工的真實生存狀態出發,試圖走進農民工在粵打工的歷史縱深,展現河南農民工當前的真實生存狀態、訴求和群體抉擇。
在深圳打工十年存的錢,在深圳買不了10平方米的房子
人物標本:李想,南陽市新野縣歪子鎮人
打工之路:1999年逃學來深圳打工,至今,已經11個年頭了
1999年夏,16歲的初中生李想,借同學的錢買了一支鳥槍,亂打村民的窗玻璃。村民找他父親告狀,他嚇得到同學家避難。恰好,同學的姐姐從深圳打工回來,走時要帶上自己的弟弟,他也動心了,跟著踏上了南下的列車。
由于沒有身份證明,李想找工作非常難。最后,一家小公司收留了他和他的同學,但前3個月不發工資,每天只發5元錢的生活費,兩個人每天只能吃饅頭咸菜。
不久,公司快倒閉發不下來工資了,兩個人又回到了老家。春節后,李想又想去深圳。父親到公安機關給他辦理了身份證,李想獨自一人去了深圳。
這次,李想被香港的一家電子廠錄用,月薪300元,加上加班費,每個月可以掙到600多元。2003年,經濟不景氣,他被裁員。回家休息半年后,又回到深圳,在一家儀器廠找到了工作。“每個月的基本工資漲到了500元,加班費是每小時5元,一天加班4個小時。扣除生活費、買香煙及日常用品,每個月存不了800元”。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