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7年來連續7次鎖定“三農”問題。加強農村基礎建設都是其中的落腳點之一。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村信息化,積極支持農村電信和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這是對農村信息化建設最直接的表述。事實上,農村信息化已連續在多次的文件中被提及,可見信息化對于推進農業現代化,夯實農村發展基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具有重要意義。
連續發文強調源于信息基礎設施匱乏
2010年一號文件強調,加大家電、汽車、摩托車等下鄉實施力度,大幅度提高家電下鄉產品最高限價。大力發展物流配送、連鎖超市、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支持商貿、郵政等企業向農村延伸服務。農村信息化被提升至新的高度。
據業內專家分析,2009年的一號文件一共是五個方面28條,這五個方面28條,每一條都涉及到信息化。
2008年中央一號文件在強調:按照求實效、重服務、廣覆蓋、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資源,共建平臺,健全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推進“金農”、“三電合一”、農村信息化示范和農村商務信息服務等工程建設,積極探索信息服務進村入戶的途徑和辦法。
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健全農業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推動農業信息數據收集整理規范化、標準化。加強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深入實施“金農”工程,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農業信息網絡互聯中心。加強農村一體化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創新服務模式,啟動農村信息化示范工程。
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強化面向農村的廣播電視電信等信息服務,重點抓好“金農”工程和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工程。
2005年中央首次在一號文件中提出有關農業信息化方面的問題,指出“加快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研究”,要“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
國家之所以一再強調農村信息化的重要性,是因為我國部分農村地區網絡使用的基礎條件還很匱乏,尤其是中西部農村地區使用網絡意識相對落后,網絡使用的增長條件和空間依然不足。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09年,農村網民規模達到1.0681億,占整體網民的27.8%。
加快農村互聯網應用普及迫在眉睫
在三網融合的背景下,互聯網的主導地位日益凸顯,圍繞著互聯網打造面向農村的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將在調整農村經濟結構,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而且,在經過最近一段時間的網絡掃黃后,互聯網的消極影響受到一定的抑制。實踐證明,互聯網在農村的應用價值越來越突出,這也為互聯網加快向農村普及奠定了基礎。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報告還顯示,目前,農村非網民中,有38.8%的人是由于不懂電腦和網絡而不能上網,19.7%的人是由于沒有電腦等上網設備,3.5%的人是由于當地沒有網絡接入條件。同時,寬帶接入和費用也是農村地區購買電腦、使用網絡面臨的問題,這些都限制了農村地區上網的實現。
與城市相比,農村電信和互聯網基礎設施普及率偏低。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現代化以及農民增收,都離不開信息化的支撐。分析人士認為,以信息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更具實際意義,并且顯得迫在眉睫。從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經驗來看,只有電信發展遠遠高于當地GDP發展才能帶動農村快速發展。
就電信業而言,重組后的全業務架構已搭建完成,為農村信息化的發展鋪好路,并且都在積極開拓農村市場,加之中央一號文件提供的政策層面支持,2010年中國經濟看農村,更看農村信息化。2010年農業工作的要求是“把改善農村民生作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內容,把擴大農村需求作為拉動內需的關鍵舉措,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
信息下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工信部副部長婁勤儉強調,下一步,應推動“信息下鄉”、“寬帶下鄉”與“家電下鄉”相結合,保證農村能夠買上計算機,能夠上網,能夠使用有效信息。這既是拓展市場的需求,也是改善民生,提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鍵舉措。其中的要義在于信息二字,要真正提供農民需要的信息,用得起的信息,用得好的信息。
根據工信部數據顯示,全國實現99.8%的行政村和93.3%的20戶以上自然村通電話,96%的鄉鎮通寬帶,91%的行政村能上網。同時,信息下鄉活動進展迅速,已在14個省份11986個鄉鎮開展,共建成鄉鎮信息服務站11724個、行政村信息服務點107695個,鄉鎮涉農信息庫8422個、村級網上信息欄目53178個。
要讓農村信息化“叫好又叫座”,首先就要利用各種各樣的的應用服務,讓農民獲取有用的涉農信息,直接幫助其生產和銷售,這就能讓農民“想用”,而在“想用”之后,還得“易用”,對于不具備高深的信息技能的農民來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盡管農村信息網絡建設已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還存在應用整合滯后、對農民的真正需求把握不到位等問題。信息化對農村倍增效應的發揮,除提供適用的綜合信息服務,幫助當地農民以現代科技手段進行生產外,還需要讓當地農民學會使用信息技術手段,在提高當地農民整體素質的同時,以科學致富方式,改變農村貧窮落后的面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