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在做液晶模組之初,沒有一家日韓企業愿意提供面板給我們,但隨著我們做大做強,它們又都主動找上了門。”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昨天在青島總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否認了今年以來市場上有關“國產平板電視危機論”的觀點。他認為,在國產平板電視企業集體介入液晶模板領域和堅持自主創新之后,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信息時報:近來,有關“中外平板的市場占比僅為1∶9,國產平板電視危機論”等報道引起業內外人士的擔憂,你如何評判中外彩電競爭格局?
周厚健:我認為媒體獲得的某些信息是不正確的。現在國產與外資平板在國內市場的真實占比應為6.5∶3.5左右,外資平板電視并沒有擁有絕對份額。
信息時報:CRT領域,國產電視品牌擁有絕對市場地位,在白色家電(冰箱、洗衣機、空調)領域也是國產品牌占主導,為什么在平板電視領域,國產品牌相對弱勢?
周厚健:國產品牌在平板電視領域的表現不及前兩者,是因為彩電產業正處在技術升級換代的“陣痛期”,在這一過渡時期,一些沒有技術積累的企業會被淘汰,而另一些擁有技術實力的企業會涌現。
信息時報:液晶模組項目對中國彩電產業來說具有什么意義?
周厚健:目前,整機的生產企業的可控成本在30%左右,但隨著生產面板的外資企業不斷向產業下游延伸、液晶模組功能的不斷完善,如果國產整機企業繼續“袖手旁觀”,最終將導致整機企業的可控成本低于10%,這是十分可怕的。液晶模組實現國產,打破了外資液晶模組長期壟斷的局面,大大提升了國產平板電視整機企業的利潤空間。 (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