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观看,欧美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曰本丰满熟妇xxxx性

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IT新聞
    中國至北美7成互聯網電路受損 部分通信已恢復
2009年08月19日 02:10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字體:↑大 ↓小

  中新網8月19日電 工業和信息化部18日下午表示,國際海纜因災中斷主要使中國至北美70%互聯網電路受損,但語音通信未受影響。事件發生后,工業和信息化部立即組織三大運營商研究應對措施,啟動應急預案。而據來自電信和聯通的最新消息顯示,目前,部分國際通信已經恢復。

  中國至北美70%互聯網電路受損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18日下午表示,國際海纜因災中斷主要使中國至北美70%互聯網電路受損,但語音通信未受影響,也未出現2006年臺海地震造成的長時間、大面積通信中斷現象。

  據工信部介紹,8月9日至13日,在臺風“莫拉克”經過海域,共有九條國際海纜發生中斷等不同程度的損壞,由于電信企業采取有效措施及時恢復,這些損壞沒有對中國國際通信造成太大影響。

  8月17日,FNAL海纜在香港至韓國釜山段距香港1092公里處中斷,致使中國至北美方向70%的互聯網電路中斷,造成互聯網國際通信受阻。微軟MSN發出公告稱,北京、上海、杭州、青島、武漢等地大量MSN用戶出現登陸故障。

  工信部表示,海纜中斷事件發生后,工業和信息化部立即組織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研究應對措施,啟動應急預案,力圖將災害對通信造成的影響降到最小。目前,中國正在積極與國際海纜組織溝通,盡快搶修中斷海纜,同時尋求可用資源,恢復通信能力。

  中國電信:今明兩天恢復率將達75%

  18日晚,中國電信通報了國際海纜修復最新進展情況。中國電信稱,截至18日12時,已恢復大部分業務電路,恢復率達到60%。

  中國電信表示,近日,臺灣海域國際海底光纜先后發生多條中斷后,中國電信立即采取應急措施,一方面,發揮自身國際網絡資源豐富的優勢,利用備份通道恢復受影響的業務電路;另一方面,積極協調境外運營商,采取資源臨時購置和置換等措施,緊急調度開通至重點區域的通道,全力疏通受影響的國際通信業務。

  目前,中國電信還在積極協調增開其他海纜路由上的互聯網電路,預計今明兩天還有一部分新開電路到位,屆時總體電路恢復率將達到75%,能夠基本滿足用戶使用國際業務的需求。

  中國聯通:國際通信已部分恢復

  中國聯通方面則表示,到目前為止,到歐美方向已有部分通信得到了恢復,在昨天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三成左右的通信流量。諸如MSN等即時通信業務趨于穩定。

  聯通表示,昨天下午FNAL/RNAL中斷后,中國聯通高度重視,立即啟動了海纜恢復預案,盡最大可能恢復通信。

  目前,中國聯通正在與多方積極聯系,尋求其他海纜資源轉接業務,爭取盡快恢復更多的國際帶寬。中國聯通國際部負責人表示:“我們希望通過努力,在一周左右的時間內,使海纜通信狀況恢復到接近正常的水平!

  另據了解,昨天晚上海纜公司公布了昨天下午FNAL/RNAL海纜的具體斷點,位于香港至韓國方向的1092KM處。此次海纜中斷是由于臺灣花蓮外海地震所致。目前相關搶修工作已在啟動實施之中。

  部分MSN用戶已可正常登陸

  據電信公司資料顯示,目前中國主要通過SEA-ME-WE3、中美海纜、亞太2號海底光纜這3組海纜與世界連接,而這3組海纜與中國大陸的連接點也僅是北京、上海、廣州、香港4城市,且分別與日本、美國、歐洲相連。

  昨天下午,記者發現,北京部分MSN用戶已經可以正常登錄。

  據《法制晚報》報道,中國聯通18日上午表示,目前已經搶修恢復了一部分光纜,對于類似MSN這種受到影響的國際通信,可以通過轉移到其他海纜、陸纜和衛星等途徑來加以解決,MSN有時會出現斷開連接的現象,主要是當網絡流量過大時會發生網絡擁堵影響使用。

  新聞鏈接

  2001年2月9日,上海崇明島漁船作業失誤,導致跨太平洋的中美海底光纜受損中斷,國內用戶無法訪問國外網站。

  2001年9月20日10時30分左右,中美海纜南段、西段、亞歐海纜的S2段三段在汕頭海纜站附近20公里處發生中斷。

  2006年12月26日,在南海海域受強烈地震影響,多條國際海底通信光纜發生中斷,中斷點在臺灣以南15公里的海域,致使附近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和地區性通信受到嚴重影響。

【編輯:張哉麟
 
請您登錄/注冊后發表觀點!  進入社區  查看評論>>
    ----- IT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