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4:推動體制改革
在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打破壟斷、引入競爭成為基礎設施產業改革發展的主要手段,而近年來國企改革的主要發展方向是通過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此外,從郵電部到信息產業部再到工業和信息化部,我國管制制度也不斷變革。據北京郵電大學教授苑春薈介紹,中國電信產業的改革主要是沿著引入競爭——管制制度改革——企業產權結構調整和重組改革三條路徑展開的。
經驗5:釋放企業活力
通信行業很早就關注到通過打破企業的機制束縛推動行業發展。1979年以后,郵電工業在財務上就打破了“統收統支”的常規,改而實行利潤分成、盈虧包干等辦法,還對一部分工廠實行經營承包責任制。上世紀80年代末,為了激發整個行業發展的積極性,郵電部實施了工效掛鉤,即工資與效益掛鉤,激發了全體員工的積極性。上世紀90年代,通信業出現了國內首家海外上市的大型國有企業。通過引入國際現代化管理機制,企業的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為通信業提升服務能力奠定了基礎。
經驗6:破除壟斷 引入競爭
上世紀90年代,為了加強電信領域的競爭,在國務院的支持和組織下,由電子部、鐵道部、中信等單位發起,組建了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針對當時原中國電信在市場的超強支配地位,為了引入競爭,中國電信業還歷經兩次大規模拆分。第一次拆分是將尋呼業務和移動業務從中國電信企業資產中剝離,尋呼業務納入聯通資產,并成立了中國移動集團公司。第二次拆分是2002年將中國電信南北拆分,北方部分與原網通、吉通組建了新網通。2005年以來,隨著移動通信對固定通信替代的加速,為改變失衡的產業格局,2008年5月,我國實施了新一輪重組,形成了三家實力較為均衡的運營商——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新中國聯通。
經驗7:服務為本
雖然受制于自身發展水平,通信事業在相當長一段時間無法滿足社會經濟的需要,但是通信業還是很早就意識到了不斷提高自身服務能力的重要性,在 1993年香山召開的全國郵電管理局局長會議上,明確提出了全面改善營銷窗口和窗口服務,實現了由高柜臺服務到低柜臺服務的轉變。隨著政企分開和電信業改革的不斷深入,提高服務能力成為電信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采取了規范格式合同、提高消費透明度等多種手段。近年來,通信主管部門也連續多年舉行以提高服務質量為主題的活動。
經驗8:穩健技術路線
上世紀末,面對3G熱潮,時任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多次明確表示,中國至少在短期內還不會發展3G業務。2001年,中國政府提出了3G決策的 “十六字方針”,即“積極跟進、先行試驗、培育市場、發展市場”。穩健的3G態度,為中國自主知識產權3G標準TD-SCDMA的成熟贏得了時間,避免了我國成為不成熟的3G技術和業務的試驗地。2009年,隨著全球3G技術的成熟和成功商業模式的建立,我國正式發放了3G牌照。
經驗9:共贏產業鏈
2003年,中國移動推出了“移動夢網計劃”,打破了原先電信產業的內封閉狀態,激發了SP主動性并且催生了增值業務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內容提供商的發展。此后,中國網通、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運營商相繼跟進,推動我國增值業務的迅速繁榮。在集團業務領域,運營商也廣泛采取了合作策略,增強自身服務能力。
經驗10:引進消化 吸收再創新
改革開放之初,為了實現跨越式發展,我國決定走引進消化吸收推動技術進步的道路,引進生產線、引進技術改造產品、引進單項設備、中外合營并舉。比如,中國和比利時合營上海貝爾電話設備制造有限公司,生產S-1240程序控制電話交換機等。此后我國又陸續引進了傳呼、移動通信等多項現代通信技術。通過引進消化吸收,我國通信網絡落后于世界水平的狀況快速改變。(記者 李傳濤)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