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喝6升水導致“水中毒”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楊云龍 通訊員 張維夏
天氣炎熱,大家都知道要多喝水。但很多人不知道,“喝水這件小事”若飲用不當也可能埋下健康隱患。近日,“老人一天喝6升水導致水中毒”沖上熱搜,引發網友熱議。“水中毒”究竟是什么?為什么會發生“水中毒”?如何判斷飲水量是否充足?湖南省人民醫院急診科二部副主任醫師靖穎霞進行了詳細解答。
過量飲水竟造成“水中毒”
據報道,浙江年過六旬的金先生因排尿減少、尿液顏色發黃,到附近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咨詢后,被提醒“多喝點水,有助代謝”。誰知他太過認真,一天內竟灌下了近6升白開水,結果出現頭暈、乏力、意識模糊等癥狀,家人緊急將他送醫,被確診為“水中毒”引發的嚴重低鈉血癥。
無獨有偶,58歲的張女士也因過量飲水被緊急送醫。近日,張女士在接受兩癌(宮頸癌和乳腺癌)篩查時,因需憋尿做B超,于是空腹一次性飲下了3000毫升水。在完成B超回家后吃午餐時,她突然出現惡心、嘔吐和手腳抽搐的癥狀。家人以為是低血糖,便喂她喝下一杯糖水,但情況并未好轉,她開始意識模糊,家人隨即將她送往醫院急診科。
經檢查,張女士被診斷為低鉀、低鈉、低氯和電解質紊亂,顱腦CT顯示腦組織輕度水腫,這是典型的“水中毒”癥狀。經過救治,張女士脫離生命危險,并逐漸恢復了神志。
“水中毒”其實是稀釋性低鈉血癥
靖穎霞解釋,“水中毒”又稱稀釋性低鈉血癥,指人體攝入水總量大大超過排出水量,導致水分在體內潴留,引起血漿滲透壓下降和循環血量增多,可分為急性水中毒和慢性水中毒兩類。程度較輕者停止水分攝入,排除體內多余水分后即可糾正;嚴重者則可導致神經系統永久性損傷。
正常情況下,人的身體有著精妙的調節機制來維持體內的水平衡。腎臟就像一個“排水工廠”,健康的腎臟每小時能排出800毫升至1000毫升水。如果短時間內攝入過多水分,腎臟來不及處理,這些多余的水就會打亂身體的“秩序”。血液被稀釋,其中的鹽分尤其是鈉離子的濃度會降低。當血液中鈉的濃度低于135毫摩爾/升(正常范圍是 135毫摩爾/升至145毫摩爾/升)時,就會出現低鈉血癥。
“水中毒”的癥狀表現多樣,初期可能只是感覺頭昏眼花、倦怠無力、心跳加快。隨著病情的發展,可能會出現頭痛、惡心、嘔吐;嚴重時,會出現肌肉痙攣、意識障礙,甚至陷入昏迷,危及生命安全。如果血液中鈉的濃度快速下降,還可能導致腦水腫,因為水分會從血液流向相對含鹽較多的細胞內,使得細胞膨脹,而大腦細胞膨脹會受到顱骨的限制,進而引發腦組織受損。
為什么會發生“水中毒”?靖穎霞表示,首先是短時間大量飲水,腎臟無法及時排出,容易引發“水中毒”;其次是腎臟功能受損,對于本身患有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等疾病的人,腎臟的排水功能已經受到影響,即使是正常的飲水量,也可能因為腎臟無法正常工作,導致水分在體內蓄積,增加“水中毒”風險。此外,某些藥物的副作用、精神疾病導致的強迫飲水行為,以及一些特殊的生理狀態(如在炎熱天氣下長時間劇烈運動后,大量飲用不含電解質的純水),都有可能誘發“水中毒”。
如何判斷自己飲水量是否充足
天氣炎熱,免不了多喝水,如何判斷自己的飲水量是否足夠呢?根據中國營養學會膳食指南的推薦,男性每日應攝入約1700毫升水,女性每日應攝入約1500毫升水,大約相當于常規一次性水杯的7至8杯。
尿液顏色的觀察是判斷水分充足的指標,淺檸檬色的尿液代表水分處于理想狀態,清澈無色的尿液說明可適當減少飲水,而暗黃色的尿液則提示我們及時補充水分。
靖穎霞提醒,以下人群喝水時要注意飲水量:
腎功能受損者:腎臟就像人體的“過濾器”和“排水工”,一旦功能下降,水分和電解質的代謝速度都會減慢。對于患有慢性腎病或慢性基礎疾病的人來說,即便是正常飲水量,也可能因為排不出去而在體內累積,從而誘發“水中毒”。因此,一定要遵循醫生的建議控制飲水量。
心功能減退的患者:飲水過多加重心臟負擔,會導致心衰加重,要根據自身情況和醫生建議控制飲水量。
服用特定藥物的患者:例如利尿劑、抗精神病藥、部分抗抑郁藥等,這些藥物可能影響體內的水鹽平衡,干擾腎臟的排水能力,或者改變體內對“口渴感”的反應,容易導致飲水行為失控。
存在認知障礙或行為控制問題的人:這些人可能因為記憶、理解能力下降,重復喝水或無法感知已經喝過,導致喝水過多。
孕婦和嬰幼兒:孕婦基礎代謝旺盛,要保證足量飲水,但是要少量多次喝水;嬰幼兒在母乳或奶粉攝入足夠的情況下,不需要刻意喂水,以免增加心臟和消化道的負擔。
理解身體補水需求,預防“水中毒”
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水中毒”?靖穎霞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適量飲水:一般來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飲用1500毫升至1700毫升的水就足夠了。當然,這個量不是絕對的,如果在高溫環境下、運動后或者從事體力勞動,出汗較多,需要適當增加飲水量。但也不能過量,一天的飲水量最好不要超過3升。
少量多次飲水:不要一次性大量飲水,而是要分成多次,每次適量飲用。比如,每次喝200毫升左右的水,這樣可以讓腎臟有足夠的時間排出水分,避免水分在體內積聚。尤其是老年人,身體的調節功能相對較弱,更要注意少量多次飲水。
運動后科學飲水:運動后會大量出汗,不僅流失水分,還會帶走鹽分。這時候不能只喝白開水,最好喝一些淡鹽水或電解質飲料,補充身體流失的電解質。淡鹽水的濃度一般以每500毫升水放1克鹽為宜。而且,運動后喝水要小口慢飲,不要大口吞咽,避免氣體進入胃腸道引起不適。
每一個小習慣背后,都隱藏著生理機制的復雜調節。只有理解身體的真正補水需求,才能在“喝水這件小事”上,真正做到對健康有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