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健身請避開這“十大誤區”
如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加入“健身大軍”,但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若健身方式不當,反而可能受傷。為此,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師岳濤列舉了老年人常見的“十大健身誤區”,幫大家“科學健身,不傷身”。
誤區1:運動越“賣力”效果越好
很多老人覺得運動要多“賣力”,追求健步走的步數、跳高強度廣場舞等。高強度運動易導致心率加快、血壓波動,還可能拉傷肌肉、磨損關節。建議選擇“溫和持久”的運動,如散步、太極拳、八段錦,每次30分鐘左右,微微出汗、不喘粗氣且無不適感即可。
誤區2:每天練才“勤快”,停一天就“退步”
有些老人堅持“全年無休”地健身。但是,肌肉和關節需要修復時間,過度訓練會導致慢性疲勞,反而降低免疫力,誘發肌腱炎、滑膜炎。建議每周練4~5天,留1~2天休息。
誤區3:廣場舞動作越花哨越“鍛煉”
老年人關節軟骨退化,深蹲(膝蓋超過腳尖)、跳躍會增加膝關節壓力;快速轉體可能扭傷腰或頸椎。建議選動作緩慢、幅度小的舞曲,避免膝關節過度彎曲、突然扭腰轉頭等動作,跳15分鐘最好歇5分鐘。
誤區4:天天“爬山/爬樓”能“健膝”
爬樓、爬山能練腿勁、壯膝蓋?殊不知膝關節過多承受體重的壓力,反復摩擦會加速軟骨磨損,誘發骨關節炎。建議用“平地快走”代替爬山爬樓,或選擇有電梯時坐電梯,下樓比上樓更傷膝,尤其要注意。
誤區5:“倒走”能治腰突,走得越多越好
很多人都聽過“倒走能鍛煉腰背肌”,倒走確實能激活腰背肌,但老年人平衡能力差,易踩空摔倒,導致受傷。若想練腰背肌,可在醫師指導下練習“靠墻站”(后背貼墻,頭、肩、臀、腳跟貼墻),相對更加安全。
誤區6:晨練“越早越好”,天不亮就出門
習慣“早睡早起”的老人們,常常在凌晨5點就去公園鍛煉,覺得“空氣好、人少清凈”。但是早晨氣溫低,老年人血管彈性差,易誘發血壓驟升;還可能低血糖、頭暈。建議等日出后(6~7點)再鍛煉,出門前喝杯溫水、吃塊餅干,避免空腹。
誤區7:“空腹鍛煉”燃脂快,瘦得更明顯
有些老人為了“減肥”,早上不吃飯就去快走、跳操,還覺得“空腹練完更輕松”。但其實,老年人肝糖原儲備少,空腹運動易導致血糖過低,出現心慌、手抖、出冷汗,甚至暈厥。 建議鍛煉前1小時吃點“慢碳”(如半塊饅頭、一小把堅果),鍛煉后半小時再吃正餐。
誤區8:運動后立刻“急剎車”,停下來就坐
有些老人剛跳完廣場舞或快走結束,就直接坐下歇著了。而突然停止運動,易導致頭暈、乏力。建議運動后做“整理運動”:慢走5分鐘,甩甩胳膊、踢踢腿,再揉揉大腿、小腿肌肉,幫助血液回流。
誤區9:盲目學“網紅”,別人練啥我練啥
有些老人刷到年輕人練“平板支撐、臀橋、拉伸劈叉”,覺得能練核心。殊不知平板支撐對腰腹力量要求高,老年人核心弱,易塌腰傷腰椎。建議選“老人專屬”運動,如八段錦(“雙手托天理三焦”“調理脾胃須單舉”)、太極云手,動作緩慢、強調“意守氣行”。
誤區10:運動受傷“忍忍就好”
有些老人扭了腰、膝蓋疼,認為自己貼膏藥、使勁揉,就不疼了。老年人對疼痛不敏感,可能掩蓋骨折、韌帶撕裂等嚴重問題。 建議受傷后應立即停止運動,及時就醫。
通訊員 楊璞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許倩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