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老來瘦”別太瘦 “老來肉”增肌肉

分享到:
分享到:

“老來瘦”別太瘦 “老來肉”增肌肉

2025年08月14日 14:55 來源:北京晚報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為響應國家“體重管理年”的號召,不少老年人紛紛行動起來。在他們當中,有很多人聽過“千金難買老來瘦”的說法,甚至將其視為健康準則。

  然而,這樣的說法并不科學,過度追求“老來瘦”可能會帶來肌少癥等問題,給身體埋下諸多隱患。

  【現狀】

  肌少癥威脅健康

  公眾仍缺乏認知

  79歲的劉阿姨最近一年總覺得身體乏力,走路速度緩慢,有時還東倒西歪,反復跌倒多次,曾造成肋骨骨折,體重足足下降5公斤。“先在別的醫院看了神經內科,做完檢查沒找到病因,后來在醫生的建議下又掛了這邊的號。”近日,劉阿姨來到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康琳開設的衰弱—肌少癥門診。在這里,她第一次聽說“肌少癥”的概念。

  “肌少癥確實是一種比較新的概念,世界衛生組織在2016年才將其納入國際疾病分類。”康琳談到,肌少癥是指肌肉量減少,同時伴有肌肉功能下降和軀體功能減退的一類疾病。“隨著年齡增加,老年人飲食攝入減少、消化吸收功能減退、運動量減少以及疾病增加,這些因素都會導致肌肉量減少。日常生活中,老年人提不動重物、走路慢或者耐力差等表現,都可能與肌少癥有關。”

  康琳發現,肌少癥的發生也與老年人的認知誤區有關。“在老年人群中有個普遍存在的說法,叫‘千金難買老來瘦’,這樣的說法并不科學,過瘦也會影響機體功能,增加死亡率。”康琳提出,我們的目標是追求合理的體重和肌肉量,而不是越瘦越好。老年人應該更新理念,認識到“千金難買老來肉”,“肉指的是肌肉,因為肌肉減少不僅會影響軀體功能,還可能影響血糖代謝,降低免疫力,增加跌倒風險,生病后恢復起來也更困難。”

  70歲的康阿姨身高168厘米,體重曾經只有45公斤。康阿姨起初并未查出病因,去年11月,她和老伴兒劉叔叔在朋友的推薦下來到這里。“我老伴兒也很瘦,剛開始測出來體脂率只有6.1%,幾乎是‘皮包骨頭’,醫生說存在營養不良的風險,后來確診了肌少癥。”

  【診斷】

  居家可自我篩查

  就診時全面評估

  “事實上,肌少癥并非瘦人的專利。一些老人體重正常或偏胖,但脂肪較多,肌肉較少,同樣可能患有肌少癥。”在北京隆福醫院,老年病科主任王紅也發現很多老人對肌少癥缺乏了解。“有的老人感覺走路時腿沒力氣,平時容易跌倒,但不會聯想到肌少癥。”

  怎樣及早進行肌少癥的篩查?康琳給出一份簡單的自評量表。其中,包括提重物是否困難、從椅子上起立是否困難、步行穿過房間是否困難、爬一層樓或10個臺階是否困難、過去一年內是否發生2次以上跌倒等。

  “還有一個簡單的篩查方法,在家不用借助任何工具就能完成。”康琳說,可以坐在椅子上,小腿垂直于地面,將雙手的拇指和食指環形成一個指環,用來環扣小腿最粗的地方。“如果指環比小腿粗,甚至縫隙能插進去一根手指,可以看出小腿太細,說明肌肉量可能存在不足的問題。”康琳談到,小腿通常被稱作人體的第二心臟,小腿的肌肉量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全身的肌肉量。“篩查過程中發現存在肌少癥風險的老年人,建議到醫院的老年醫學科就診。”

  【干預】

  定制個性化方案

  補充營養勤鍛煉

  有了明確診斷,又該如何干預?“常見慢性病通常依靠藥物來控制,但肌少癥與之不同,僅靠吃藥無法實現逆轉,也很難通過一次性就診,在短期內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康琳談到,肌少癥的干預離不開持續的營養改善和運動鍛煉,這些對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大有幫助,可以稱得上是“抗衰寶典”。

  “在營養補充方面,首先需要補充足夠的熱量,然后再增加蛋白質,尤其是優質蛋白和乳清蛋白的攝入,這樣才能讓肌肉合成有足夠的原料。”康琳提醒,有的老人過分追求清淡飲食,平時很少吃肉,容易造成營養不良等問題。

  “單純靠吃還遠遠不夠,只吃不動會造成脂肪堆積,必須吃動結合,配合一定的運動鍛煉,促進肌肉合成。”康琳說,運動鍛煉包括有氧鍛煉、抗阻鍛煉、平衡鍛煉以及耐力鍛煉。

  作為模范患者,康阿姨總是能夠嚴格按照醫生指導,有針對性地加強營養和鍛煉。“沒想到短短7個月時間,體重就增長5公斤,檢查結果顯示肌肉量也長了,整個人狀態好多了,心情特別好,干什么都充滿活力。”

  相比之下,老伴兒劉叔叔雖說也實現了體脂率的穩步提升,但握力等指標變化不夠理想。經過進一步了解,康琳得知劉叔叔平時與康阿姨做同樣的居家訓練,“那可不行,在小程序給每個人推送的訓練視頻都不一樣,兩口子也要各練各的,這樣才有效果”。

  在康琳看來,每位患者的身體狀況并不相同,運動鍛煉的側重點也不相同,不適合用“一刀切”的方法進行干預。

  “我們通常會讓肌少癥患者入組,定期進行隨訪,量身定制個性化的干預方案,并根據指標變化情況及時動態調整。患者配合度越高,效果就越好,這樣一來,也越有動力堅持下去,形成良性循環。”

【編輯:劉陽禾】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健康新聞精選:

換一批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