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兒童用藥安全:這些退熱藥兒童慎用
這些退熱藥兒童慎用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接診了一位11歲的男孩。他因發燒服用尼美舒利并肌肉注射柴胡退熱劑后,全身90%的表皮剝脫、糜爛,被確診為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癥(TEN)。這一病例再次敲響了兒童用藥安全警鐘。
錯誤服藥誘發免疫異常
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皮膚科副主任翟志芳介紹,TEN是一種罕見但兇險的重癥藥疹,死亡率高達14.8%—30%。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尹昌林告訴記者,TEN的典型癥狀具有階段性進展特點:用藥后1—3天先出現前驅癥狀,表現為發熱、乏力、咽痛、結膜充血等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隨后1—3周內可能出現皮膚瘙癢或疼痛,并迅速發展為多形性紅斑,形成水皰、大皰,輕壓皮膚即可導致表皮剝離,同時還可能伴隨口腔、眼部、外陰等黏膜部位的糜爛;病情嚴重時會出現全身癥狀,如高熱、脫水、電解質紊亂,或將累及肝、肺、心臟、腎臟等內臟器官,若繼發感染還可能引發膿毒血癥(敗血癥)、多器官衰竭等危及生命的情況。
“兒童TEN的發病率雖低,但由于其皮膚屏障脆弱、免疫功能尚未成熟,一旦發病,病情進展更快,并發癥風險更高。”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兒科主任助理沈蕾蕾說,臨床數據顯示,40%的TEN患兒會出現肝功能損傷,13.3%會發生消化道出血,眼部損傷發生率可達75%。
“臨床上引發TEN的主要因素是藥物,占發病原因的90%以上。尼美舒利就是常見的可能誘發兒童TEN的退熱藥,其代謝產物可能引起肝損傷,進而誘發兒童免疫異常反應。”尹昌林說,嬰幼兒肝臟代謝能力較弱,易導致藥物蓄積從而增加患病風險,因此我國已禁止12歲以下兒童使用尼美舒利口服制劑。
沈蕾蕾強調,家長不要自行購買成分不明的復方藥,應仔細核對說明書中“兒童禁用”條款。兒童退熱首選對乙酰氨基酚(2月齡以上可用)和布洛芬(6月齡以上可用),但需在腋溫大于等于38.2℃且伴不適時使用,且要嚴格按體重計算劑量,避免與復方感冒藥聯用導致重復用藥。在就診時,家長需主動告知醫生孩子的藥物過敏史,避免使用已知過敏或結構相似的藥物。
用藥不當或致多種疾病
錯誤用藥不僅會引發TEN,還可能使兒童產生其他疾病。
沈蕾蕾說,根據《解熱鎮痛藥在兒童發熱對癥治療中的合理用藥專家共識》,以下這些退燒藥會損害兒童健康。阿司匹林與賴氨匹林可能引發瑞氏綜合征,導致腦病和肝臟脂肪變性,3個月以下嬰兒禁用賴氨匹林。安乃近可致嚴重過敏反應、粒細胞缺乏癥,我國已注銷注射液品種,片劑禁用于18歲以下兒童。氨基比林、保泰松產生的不良反應多且嚴重,無兒童專用劑型,不推薦兒童使用。
“此外,喹諾酮類、磺胺類藥物無明確兒童適應證時應禁用,或在醫生嚴格指導下慎重使用。”尹昌林補充說,兒童用藥還需警惕復方制劑感冒藥,如含氨基比林、抗組胺藥的復方藥可能增加過敏風險,用藥后需觀察是否出現皮疹,若出現紅斑、水皰、黏膜糜爛等癥狀,要立即停藥并就醫。
尹昌林建議,兒童用藥前可通過兒童安全用藥基因檢測篩查等方式進行評估,有助于更準確地選擇安全的藥物,避免錯誤用藥給生病的孩子帶來二次傷害。
【鏈接】
補足小患者用藥缺口
兒童用藥安全,關乎千萬家庭幸福。然而,我國兒童用藥仍面臨挑戰:截至2023年底,兒童專用藥僅占上市藥品總數的3.2%;超四成兒科用藥說明書缺乏兒童用量信息;50%的兒童惡性腫瘤藥物存在超說明書使用情況……兒童用藥適宜品種少、適宜劑型和規格缺乏、藥物臨床試驗基礎薄弱和不合理用藥等問題仍比較突出。
保障兒童用藥安全,科學用藥是關鍵。當孩子出現咳嗽時,4歲以下兒童不建議使用非處方止咳藥,1歲以上兒童可嘗試蜂蜜緩解;過敏時,6個月以上兒童可選用西替利嗪,2歲以上可選用氯雷他定;腹瀉時,可優先通過第三代補液鹽預防脫水,蒙脫石散和益生菌需謹慎使用。此外,紅藥水、紫藥水、復方感冒藥等均不適合兒童使用,家長給孩子用藥前務必仔細閱讀說明書,避免盲目用藥。
破解兒童用藥難題,需多方合力。目前,國家已先后發布五批《鼓勵研發申報兒童藥品清單》,出臺《關于保障兒童用藥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兒童臨床用藥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法規。
地方層面也積極行動,推出針對性舉措。河北省提出著力解決兒童藥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鼓勵企業研發創新、提升兒童用藥質量、打造知名品牌,提高生產供應保障能力;浙江省完善藥品集中采購平臺準入機制,明確法定說明書中適用于兒童的藥品可按照“無在線交易藥品”定價原則申請掛網;上海市發布相關政策,明確將兒童專用劑型優先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并建立“雙通道”藥品供應機制,確保談判藥品在醫院和藥店同步供應。
未來,需進一步加強研發力度,完善兒童藥品的評價體系,讓更多適合兒童的精準劑型、安全藥品走進家庭,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筑牢防線。
本報記者 雍 黎 通訊員 韓 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