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入秋潤燥 涼茶糖水喝起來

分享到:
分享到:

入秋潤燥 涼茶糖水喝起來

2025年08月21日 13:39 來源:廣州日報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處暑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處暑的來臨標志著暑熱至此而止,炎熱的夏天即將結束。但處暑時節并不一定會立即涼爽,在南方很多地區,往往會有“秋老虎”的余威,天氣依然炎熱,但空氣會逐漸變得干燥,早晚溫差開始加大。

  在這個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養生保健的要點,正是解暑濕、潤秋燥。日常的飲食起居、作息運動有哪些養生建議?廣東省中醫院慢性疾病管理科副主任吳一帆來為大家支招。

  醫學指導/廣東省中醫院慢性疾病管理科副主任吳一帆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周潔瑩 通訊員張靚雯、陳佳佳

  飲食養生 一杯涼茶清暑濕潤秋燥

  在廣州,處暑有喝涼茶的傳統,認為入秋需“食苦”。一杯涼茶,對許多廣州人來說,不僅是應節的養生之選,更承載著童年記憶。

  其實這一習俗蘊含著中醫智慧。處暑時節的特點是“外燥漸起,內暑未清”,人體歷經了漫長的夏天,體內仍有暑濕滯留,而外界秋燥之氣已開始顯現。暑濕與燥熱交織,易引發“上火”。此時飲用涼茶,既能清解體內暑濕,又可滋潤初起的秋燥,非常合適。吳一帆推薦兩款處暑時節的茶飲:

  1.薏米百合烏梅飲:薏米15克(健脾祛濕)、百合15克(清心安神)、烏梅1顆(生津斂肺),共煮代茶飲。飲品口感酸甜,具有祛濕熱、養陰潤燥之效。

  2.麥冬秋梨陳皮飲:麥冬15克(滋陰潤肺)、去芯秋梨1個(生津潤燥)、陳皮5克(理氣健脾),共煮飲用。能行氣化痰、潤燥降火。

  運動養生 幾個簡單動作健脾養肺

  吳一帆介紹,處暑是夏秋過渡的關鍵節點,暑濕未消,秋燥初顯。此時運動需注重“健脾祛濕、養肺潤燥”,推薦幾個簡單有效的動作:

  1.太極云手(調暢三焦)

  通過流暢的弧形運動,疏通三焦氣機。有助于清上焦心肺之火、運化中焦脾胃水濕、平衡下焦腎陰腎陽,應對暑濕秋燥的復雜氣候。

  2.拍打肺經(強肺通絡)

  從云門穴(鎖骨下緣)沿手臂內側拍打至少商穴(拇指橈側)。可增強肺氣宣發,暢通經絡,提升呼吸系統抵抗力。

  3.溫熨項背(固護衛氣)

  雙掌搓熱,敷于頸后部,覆蓋大椎穴及風池、風府穴。此法能溫通陽氣、散寒防風,有效預防寒熱交替時節的外感。

  起居養生 睡好穿暖 養心護陽

  處暑如同大自然的“換季開關”,按停暑熱,啟動秋涼。但在廣東等地,夏末的余熱、暑濕依然存在,又與初秋燥氣相夾,此時養生需要注意:

  1.睡眠充足,順應天時

  睡眠是人體適應自然的絕佳方式。如果沒有工作限制,起床時間可比夏季推遲約30分鐘,以順應陽氣收斂。此外,中午11時至13時可以午睡30分鐘,有助于養護心氣。

  2.“秋凍”有度,注意保暖

  處暑后,氣溫晝夜溫差加大,降雨逐漸減少,濕熱未退而由熱轉涼、由濕轉燥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時人體對病原的防御能力減弱,最容易感冒,生活中要注意添衣保暖。衣著可選擇寬松透氣的衣物,但需要重點保護身體這些關鍵部位:早晚衣物覆蓋項后大椎穴,避免露臍裝,護住腹部神闕穴以保護脾胃陽氣,避免受涼。

  3.飲食清潤,少碰燥熱食物

  烹飪方式要避免煎炸燒烤等做法。多選用百合、銀耳、梨、蜂蜜等滋陰潤燥的食材,為身體補充津液。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處暑時節一到,夏季浮于人體體表的陽氣逐漸斂藏。若陽氣斂降不及,人體體表和上焦的余熱與外界燥氣相合,容易轉化為上部的“燥熱”,出現咽喉不適、咽干、咽痛等癥狀,整體上呈現一種“吃熱易上火、食涼易腹瀉”的狀態。這時候,煎炸燒烤等烹飪方式就特別不合時宜了。而廣東人最愛的一碗百合“雙雪”(雪梨、雪耳)糖水,則是滋陰潤燥、補充水分的最佳選擇,更不用提,百合還能安神,有利于初秋睡個好覺。

【編輯:付子豪】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健康新聞精選:

換一批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