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2009—2011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從2009年到2011年,將重點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基本藥物制度、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和公立醫院五項改革,旨在落實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質,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涉及萬民福祉,醫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年來,它受到社會各界空前關注,卻也因各方爭議紛紛而一直“難產”。透視此次醫改方案,回歸公益成為貫穿始終的主線,指明我國醫藥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的基本方向和前景,并提出了指向這一方向的操作路徑。在此基礎上,政府在公共衛生上所擔負的責任得以明確,飽受民眾詬病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亦有了更加肯定和清晰的回答。
這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基本性質和道路的重新確認。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政府舉辦公辦醫療機構、企業舉辦醫院和醫務室、農村實行合作醫療制度的公共醫療衛生體系,被世界衛生組織一度視為經濟落后的發展中國家有效解決健康問題的兩大思路之一。而時間進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醫療改革和“市場化”聯系到了一起,公共醫療日益走向逐利化,不僅催生出以藥養醫的惡性體制,患者不堪重負,也導致城市大醫院病患通宵排隊,一號難求,小醫院門可羅雀,農村則缺醫少藥的資源不均和體系失衡,其間更形成職業道德滑坡、宗旨靈魂敗壞和醫患關系緊張的社會難題。
這種公共醫療性質的確立——動搖——再確立的過程,是對醫療衛生改革中所走彎路的更正,整個社會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30年來,我們的改革一直是在探索中行進。探索就會有曲折和反復,我們今天要做的,不是簡單否認彎路的意義,而是要做盡早的更正,通過擺正政府、社會和民眾三者的關系,找到符合公共利益的正確流向。
這種性質的確立是醫改的根基所在。奠基于此,政府責任旁落、投入不足、資源配置低效、醫療保障不公、藥價虛高等此前醫改爭論中的問題才能得到根本性的扭轉。
經歷了漫長和激烈的爭論、辯難,但實施方案是否還有不完善的地方,能否真正有效的讓公益性目標扎實、穩當地落在地面,還有待時間和社會的檢驗。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擴寬公共參與,充分吸納社會意見,以避免討價還價,根除利益牽涉,將是公益性的公共醫藥衛生體制最終得以建立的最有效保證。(李瓊)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