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這樣一群人,為了數百元至上萬元的收入,他們常年口服、注射那些他們原本并不需要的藥物,做上市前的安全測試。他們是職業試藥人。
北京有幾十家醫院經常試藥,而職業試藥者的數量,有人說有數千,有人說上萬。其中,在校大學生是試藥的主力軍。目前,法律對該群體的保障相對較弱。
張可掀起衣袖,肘彎處密密麻麻的都是針眼。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在吸毒。其實,他只是一個職業試藥者。
在北京初秋的太陽光下,張可在輕輕地發抖。“身體檢查不出問題,就是虛。”
張可今年19歲,職業試藥已有一年半。
據統計,中國每年有800多種新藥上市。這些藥在小白鼠身上進行毒性試驗后,下一步便要在張可這樣的健康受試者身上試驗其安全性。之后,才在病人身上試驗療效。行內人稱,職業試藥者至少有數千人。
張可自嘲道,他也是一只“小白鼠”。他之所以愿意做,是因為每試一次藥,都有數百直至上萬元的酬勞可以拿。這是他的惟一收入來源。
假學生參加試藥
試藥時張可不但隱瞞自己嗜好煙酒,他的學生證也是花了200元托人辦的,使用假證試藥在業內已不是秘密。
9月12日上午7時,海淀區花園北路某醫院門診部2樓的走廊里,張可笑著對同伴說,“今天要試的藥是治男性性功能的。”
任欣聽到張可的話,扭過頭,“你還真別說,我最近發現自己真有點不中,老婆很生氣。”任欣是河南人,30來歲,自幼習武,兩年前和妻子來北京做試藥人。
過了8點,醫生開始為入選應征者體檢。院方只想要大學生,任欣面相較老,又拿不出學生證當即被淘汰。
在一名女醫生面前,放著一大摞《知情通知書》。獲得體檢資格的人,大多看都不看,直接在《知情通知書》上簽名。
試藥者必須簽署《知情通知書》,其出自《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該規范自2003年開始實施,目的就是保護試藥者的知情權,也標明了院方的法律責任。
但張可卻并不認為這份《知情通知書》有什么作用,每次幾乎都不看,他說,“想做試藥的人很多,你不做,馬上有人頂。”
北京有幾十家醫院經常試藥,而職業試藥者有人說有數千人,也有人說有上萬人。
“你抽煙嗎?”醫生問張可。
“不吸。”張可不自覺地握緊雙手,他的右手手指發黃。
“喝酒嗎?”
“不喝,一點都不喝……”
事實上,張可好煙酒,在朋友中是出了名的。特別是在網吧,他是一根接一根地吸。上完網,通常他會喝上兩瓶啤酒,再蒙頭大睡。
“你們不要隱瞞,要對自己負責。”醫生邊說話,邊在張可體檢表上各項生活習慣后畫著對勾。
事實上,張可不但隱瞞了自己嗜好煙酒,他那張紫紅色封皮的學生證,也是花了200元托人辦的,因為在校大學生容易獲得試藥機會。用假身份證、假學生證參加試藥,在行內已不是秘密。
量完血壓后,張可去做心電圖。等了十來分鐘,快輪到他時,一個男醫生扶著一個20歲模樣的男孩走了進來。
“借光,借光,這人情況比較緊急。”醫生向大家頻頻點頭示意。
“他也是試藥的,抗抑郁癥的,現在身體反應太激烈了,需要觀察。”醫生說。
等待做心電圖的試藥者都看著這男孩,說不出話。
“帶頭大哥”控制北京試藥信息?
據說,北京試藥業是由五六個大中介掌握試藥信息,他們收取醫院的報酬,同時試藥者也要交付一定費用給他們。
張可原本是來北京創業的,卻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他成為一名職業試藥者。
兩年前,張可從高一退學,帶了一萬多元,離開浙江桐廬來到北京,和一些同齡人籌辦快遞公司。不到半個月,公司關張。迷惘中,張可迷上了網吧。期間,一名網友介紹他走上了試藥路。
自從認識文飛后,張可才知道,試藥業原來是由不同等級的中介組成的一個網狀形態。
文飛是一名中介。他打個電話,就能喊來十幾個試藥者。畢業于北京一所二流大學的他做試藥中介已近兩年。他自稱自己只能算中介鏈中的低端。
文飛說,在他上面還有“帶頭大哥”,也就是試藥業的大中介。這些“帶頭大哥”在多家醫院拿下試藥代理權后,向文飛這樣的小弟,發布試藥信息,再由文飛等小中介負責找人。
文飛和其他試藥者一致透露,北京試藥行業是由五六個這樣的“帶頭大哥”組織而成。經常接近這些“帶頭大哥”的文飛說,“一般的三甲醫院,沒有10萬元以上的活動費用,是不行的。”
“醫院一般不許大中介向下線索要中介費。”文飛說,因為醫院會給大中介報酬,每找來一試藥者,“帶頭大哥”可獲得數十元。
而事實上,除了醫院支付的報酬,“帶頭大哥”還會向文飛這類的小中介收錢。文飛在向試藥者提供信息后,一般收取試藥報酬20%的費用,并將其中一半上交給“帶頭大哥”。
“但我自己試藥就可以不用支付給任何報酬了。”文飛一邊做著中介,一邊自己也進行試藥。
張可是文飛下面的小弟。張可試藥久了,也以此方法向其他剛入門的同行介紹信息,并抽取20%的報酬。于是,試藥鏈的環節就這樣一節節地形成了。
但北京醫院方面否認試藥信息是通過中介發布。
9月12日,記者根據張可提供的信息,來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區花園北路的某醫院,以試藥人的身份,參加了一次體檢。
在體檢之前,張可低聲告訴記者,醫院會詢問是否經中介介紹而來,“你就說,是同學在附近學醫,對你透露的。否則就會失去試藥機會。”
當記者向該醫院一位試藥現場負責人詢問此事時,他說,該試驗室拒絕中介發布試藥信息,但對于試藥信息如何披露,這位負責人不做說明。
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醫院都將信息委托給了大中介。像協和醫院的試藥招人,便是由醫院工作人員直接與每個試藥人聯系,杜絕了中介賴以斂財的可能。
文飛說,但這樣的醫院,目前少之又少。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