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兩天,本報刊登了省民盟關于改善醫患關系的提案,其中就重點提到解決“醫鬧”問題。昨日(16日),一談及醫療糾紛及“醫鬧”問題,政協醫衛組的委員就搶著發言,人人深有感觸。他們認為,“醫鬧”問題愈演愈烈是一個涉及到社會各方的復雜問題,目前的關鍵是缺乏一個有效的談判機制和公平裁決的第三方力量,才導致“鬧”成了最有效的辦法。他們建議,政協在這方面可以發揮積極作用。
醫院
一見糾紛就賠錢
“現在不少公立醫院的院長害怕‘醫鬧’,不是因為自己做錯事心虛,而是被‘醫鬧’耗得心力交瘁,干脆賠幾萬塊錢了事”,來自深圳市衛生局的許四虎委員對此深有體會。
去年,深圳某醫院出現醫護人員為了防“醫鬧”戴鋼盔上班的荒誕場面。許四虎認為,“醫鬧”演變到這個地步其實跟醫院管理人員缺乏經驗應對有關,最開始的“醫鬧”可能是家屬一時激動所致,但是眼看每次都能“有所斬獲”,現在的“醫鬧”就逐漸升級,甚至有“專業人士”故意鬧事訛詐。這次醫院賠了十萬,下次“醫鬧”就索賠二十萬。因此,首先是醫院院長等管理層不能對“醫鬧”一味地退讓姑息。
患者
對醫院期望太高
醫療行業是一項高風險的行業,而在實際醫療診治過程中,患者對醫療工作的特殊性缺乏了解,期望值過高。一些患者和家屬有一個明顯的誤區:簡單地把“看病”等同于普通消費,認為只要進了醫院,花了錢,就要獲得滿意的回報。維權意識的覺醒與維權定位的不準確也是產生醫療糾紛的重要原因之一。昨天在小組討論中,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胡學強教授說:“現在醫患之間缺乏交流,患者對醫院的期望值太高,只要醫院救不活就怪醫生沒盡力,這種心理其實很不正常。”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黃達德委員訴苦說:“老百姓的認知程度有待提高。有一次,醫院收治了一名受槍傷的病人,沒找到兇手,結果家屬居然告醫院沒有治槍傷的經驗,索賠一萬塊。”
建議
引入獨立第三方力量
曾其毅委員說:“醫院是服務機構,‘醫鬧’只會擾亂醫療秩序,降低醫療服務質量。現在的問題就是醫療事故鑒定、醫療事故保險等這些第三方力量不夠強大,因此,病人出了問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找醫院鬧事。”不少委員認為,患者不走“醫療事故鑒定”的路子,而采取過激行為,是因為對這一制度的不信任。因此,政協可以推動這一制度的改進,比如組成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其中有醫政部門、法院、患者三方參加,保證公正性;另外,鑒定過程還要讓媒體了解,以保證公開性。另外,法院也可以設立專門的醫療法庭,參加事故鑒定,仲裁醫療糾紛。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