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后的一個多月更要科學(xué)養(yǎng)生
今天,終于“出伏”啦!長達30天的三伏終于畫上句號,但對武漢等地來說,高溫似乎仍然沒有打算退場,涼爽金秋還要再等等。從“出伏”到秋分(今年秋分為9月23日),氣候逐漸干燥,晝夜溫差加大,氣溫忽冷忽熱,對身體的養(yǎng)護尤為重要。“出伏”后應(yīng)該如何養(yǎng)生?
緣何早出伏
因為今年是“短三伏”
18日,末伏的最后一天,意味著今年長達30天的“三伏”終于落幕,要出伏了。專家表示,今年的“三伏”是“短三伏”,所以出伏時間比較早。今年出伏時間比去年、前年和大前年各早了5天、1天和6天。
三伏天,又稱“三伏”,指初伏、中伏、末伏三個階段的總稱。中國天文學(xué)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xué)會理事楊婧介紹,初伏和末伏固定都是10天,中伏則不固定,有時是10天,有時是20天。
如何確定某一年的“三伏”是30天還是40天?“夏至后不久,便是伏天。俗語說‘夏至三庚便數(shù)伏’,其中的‘庚’,指的是我國古代歷法天干地支的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的‘庚’。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夏至之后的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下一步,是確定末伏的時間。俗語說‘秋后一庚入末伏’,說的是立秋之后的第一個庚日便是末伏的開始。初伏和末伏之間的時間,都是中伏。”楊婧說。
今年的“三伏”很有意思,不僅終結(jié)了2015年至2024年連續(xù)10年的“三伏”都是40天的紀(jì)錄,同時也開啟了2025年至2036年連續(xù)12年的“三伏”30、40天交替出現(xiàn)的序幕。
“之所以會這樣,主要與庚日的循環(huán)周期和每年夏至、立秋的對應(yīng)時間有關(guān)。另外,‘三伏’熱與不熱不是由其持續(xù)時間長短而定,而是由光照、溫度、濕度、降水等天氣因素所決定。”楊婧說。
人們常以“秋老虎”來形容出伏之后的天氣,氣候特征是早晚稍顯清涼,午后則延續(xù)高溫。
“出伏后,氣溫通常會逐漸下降,但‘秋老虎’現(xiàn)象還會存在一段時間,這是因為暑熱消退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公眾還是要注意防暑降溫,做好自身保健工作,勞逸結(jié)合、充足睡眠、適度鍛煉、合理飲食。”楊婧提醒說。
這一個多月
為什么要格外注意
從“出伏”(8月19日)到秋分(9月23日),這一個多月是下半年尤為特殊的時候,需要我們格外警惕。
一方面,“出伏”是由夏入秋、由熱漸冷、陰陽變化交替的關(guān)鍵時期,人體陰陽也會隨之調(diào)整,此時免疫力本就相對薄弱,加之“夏日無病三分虛”,人體在經(jīng)過一整個夏天的消耗后,正氣未復(fù),易被病邪所侵。比如這段時間,很多人會出現(xiàn)咽喉腫痛、口干舌燥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大多是燥邪侵襲肺部的一種表現(xiàn)。
另一方面,“出伏”到秋分的這一個多月,是一年中氣溫波動較大、較頻繁的時候,可能中午還需要開空調(diào)降溫,凌晨睡覺就需要蓋被子保暖了,身體就怕“一冷一熱”。
其中,受影響最明顯的是心腦血管,這段時間中風(fēng)、心梗、腦梗發(fā)生率比較高,所以增強養(yǎng)生防病意識很重要。
“出伏”后有“三防”
防“秋老虎咬人”——
“秋老虎”是指“出伏”后短期回?zé)岬?5℃以上的天氣,持續(xù)半個月至兩個月不等,整體上氣溫較高,比較悶熱。
防“秋燥”傷人——
“秋燥”是“出伏”后隨著天氣逐漸干燥,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皮膚干燥、鼻咽干燥、咳嗽等癥狀。
防“秋乏”擾人——
人的身體經(jīng)過夏天的消耗后,此時到了一個周期性的休整階段,容易產(chǎn)生疲憊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秋乏”。
“出伏”養(yǎng)生有“六點”
吃得潤一點——
這個時節(jié),飲食重點在于潤,可以多吃潤燥的食物,如百合、蜂蜜、梨、銀耳、牛奶等;多吃維生素含量高的新鮮蔬果,如西紅柿、芹菜、蘿卜等。建議盡量少吃或不吃燥熱、油炸、肥膩的食物,冰鎮(zhèn)西瓜、冰激凌等也最好減少。
心情好一點——
“出伏”之后,自然環(huán)境開始蕭條、干燥,人的心情也很容易受其影響,產(chǎn)生煩躁、抑郁等不良情緒,要注意平心靜氣,盡量避免情緒大起大落。可以鍛煉但運動量不宜過大,尤其對中老年人來說,可選擇平緩輕松、出汗較少的運動,如打太極拳、散步、八段錦等。
想要改善情緒,調(diào)節(jié)肝功能,可以試試八段錦第七式“攢拳怒目增氣力”。
喝水多一點——
預(yù)防秋燥最好的辦法就是多喝水,晚上睡覺前和早晨起床后最好都能喝一杯。此外,還可以多喝點茶,如荷葉茶、玫瑰花茶等。晚上喝蜂蜜水是個不錯的方法,不僅有助于潤肺祛燥,還可以緩解因秋燥引起的腸道不暢等癥狀。
睡得早一點——
我們常說“春困秋乏”,“出伏”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無力,但這是換季時的正常現(xiàn)象,不必過于擔(dān)心。減緩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專家建議,相較夏季可以增加一小時的睡眠,或者通過午睡來增加睡眠。此外也要注意早睡早起,少熬夜。
穿得暖一點——
“出伏”后這段時間,晝夜溫差變大,要注意早晚防寒,根據(jù)氣溫變化增減衣物,特別是老年朋友。建議不要在滿身大汗后立即沖涼,如果晚上不是很熱,也建議不要開空調(diào)睡覺。
通風(fēng)勤一點——
“出伏”后,氣溫逐漸下降,雨水逐漸增多,空氣中的霉菌遇到適宜條件,會在媒介物上繁殖。要注意勤通風(fēng),可以選個晴朗的日子,把衣物、床單等取出掛在通風(fēng)干燥的地方多晾一晾,注意保持一定間隔。
綜合新華社、健康中國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