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訪中張湖德表示,其實目前,有正規學歷和養生專業知識的專業養生師非常少,全國也就只有幾百個。“中國高等院校曾經開設過養生專業的,一共只有5家。”
張湖德所在的北京中醫藥大學就是其中一家。
1984年,張湖德向學校提出開中醫養生學的課程。領導給了他500元,作為支持。“這與其他學科開課費比起來少多了。這是中國高校第一次開講養生學課程。”
1987年,張湖德又向學校提出開設中醫養生系。隨后三年,北京中醫學院招了三屆中醫養生專業學生,每屆30多人。
進入養生系的學生,必須學習養生學、中醫學、中醫基礎理論、方劑學等30門學科。經過5年時間方能培養一個合格的養生專業學生。
但當時的養生市場并未成熟,該校養生專業的招生時斷時續,進入21世紀后,這個專業被取消了。
“主要原因是,就業問題無法解決。”張湖德回憶說,只有不到10%的養生專業畢業生,繼續從事中醫養生行業,主要留校任教。
張湖德的一個學生曾遍訪醫院與學校均稱沒有與此專業對口的工作,最后只能留校做了一名遠程教育的錄音師。
張湖德認為,正是專業的養生人才奇缺,反而給了現在這些養生人士機會。他說,目前這些所謂的養生人士也就是一些養生愛好者。
四問:媒體助推亂象?
出版界人士稱,包裝養生大師首先需要他有鮮明個性,而不是有較高的醫學水準
在市場上,充斥著“養生大師”、“健康教母”們出版的養生書籍。北京公務員張女士是養生愛好者。市場上每出一本養生書,都會買來看,電視上的養生專家講座也是每期不落。
她還將理論結合實踐,從林光常的紅薯到張悟本的綠豆,她都嘗試過。
如今她開始迷糊,很多養生理論相互矛盾。這個說要健康,一天三餐不能少;那個說要健康,晚飯不能吃。有的說白蘿卜睡覺前吃能排出身體濁氣;又有人說睡前吃辛辣食品影響睡眠。
“現在又有人說,要健康,得吃生泥鰍,喝童子尿。”這些,張女士不敢試了。
鄢良認為,這個養生市場之所以亂,媒體、出版機構需要承擔一定責任。
鄢良是中醫藥科技合作中心的總經理,從1992年起開始負責,將中醫科學院的技術成果推向市場。他目睹了“養生市場”成形的全過程。也是他,挖掘出張悟本,讓其進入各社區普及養生常識。
“其實,養生是最近兩年才火的。”鄢良說,上世紀90年代,人們雖然已開始重視健康,但那時人們只是注重營養保健品的消費,加上虛假廣告的宣傳,使得三株口服液、紅桃k等營養品出現脫銷。
隨后不久,那些偽神醫、偽療效被人們識破后,熱潮退去。而如今,人們開始對養生知識和養生服務產生需求。
也正是察覺到市場有這需求,吳晴(化名)他們便開始策劃相關的養生書籍。
32歲的吳晴曾是一家圖書出版公司養生類圖書資深的策劃編輯,如今已退出這個圈子。
她起先策劃的書籍是介紹國外的養生觀點。但她發現,那些觀點只能吸引文化層次高的人,不好賺錢。于是開始尋找國內的養生人士。
據吳晴介紹,他們需要這些養生人士,個性鮮明,觀點標新立異。他們的養生知識、醫學水準則是次要的。
鄢良說,他也寫過養生書《中醫養生寶典》,但只發行1萬冊,大部分送給親戚友人,“不暢銷,是因為寫得太專業。”
吳晴告訴記者,作者的語言一定要具有煽動性,“這樣才能運作成暢銷書”。書暢銷了,就可以出光碟、開講座,隨后進行紙媒和電視的互動宣傳。
“只有書沒有電視,吸引不了最廣大群眾的眼球,只有電視沒有書,后續開發的產業鏈就會斷掉。”吳晴說,養生大師包裝成功后,就可以進行養生品的商業開發,“那是最賺錢的”。
五問:衛生監管空白?
衛生部下屬機構表示,今后將加強預警工作,及時發現媒體不良健康信息
袁鐘既是中醫科學院健康科普研究中心主任,也是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社長,同時還參與多家出版社的編審工作,“有的圖書公司會拿出幾十萬,讓我寫序。我一看內容,發現錯漏百出,就拒絕了。”
袁鐘發現,目前媒體在傳播養生知識時,缺少鑒別力,缺少門檻,“嘩眾取寵的人都能上電視。”
袁鐘曾看了張悟本在某電視臺做的養生節目,發現犯了很多常識性錯誤。便聯系電視臺,要求嚴格審核節目和張悟本的資質。該臺工作人員,不置可否地說了兩句,便掛了電話。此后張悟本的節目仍在該電視臺播出。
袁鐘也曾就張悟本所出的書,向相關出版社聯系,告知書中存在錯誤。出版社工作人員對此也不置可否。
袁鐘有時也能理解,媒體為何鐘愛這些非專業人士,無論是胡萬林、林光常還是張悟本,他們都敢打包票稱自己能包治百病,能形成賣點。“而專業人士有自己的職業道德底線,知道哪些話不該說。”
但在調查中,記者發現很難找到對此負責的相關職能部門。
記者聯系中醫藥管理局。該局相關負責人稱,目前養生市場的亂局多為書籍、電子產品的良莠不齊,這主要是出版部門的監管職責,“我們也試圖從醫藥管理角度來加強市場監管,但制度還在制訂中,目前不夠完善。”
記者隨后聯系衛生部。衛生部下屬的中國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毛群安也認為,主要是媒體的責任,“他們沒有做好把關工作。”
袁鐘對此有不同看法,“傳播文化時可以發表個人觀點,但個人觀點若涉及治病時,就需要通過科學檢驗和權威部門鑒定。如果沒有鑒定,衛生主管部門就需要介入查處。”
記者隨后上網查詢了中國健康教育中心,發現其有這樣一職能“協助衛生部負責醫藥衛生類報刊雜志、電視頻道和出版社監督管理”。
在隨后的電話中,毛群安表示,今后確實會增加監控社會不正確健康信息的預警工作。及時發現出版社或媒體中出現的不良健康信息,并通知相關部門處理。
另一方面,鄢良在負責制訂另一項標準———全國保健服務業的行業標準。這是由國標委負責,今年1月已立項,鄢良為立項小組組長。他說,“養生服務也需要有標準可循。”
六問:素養如何提高?
衛生部已開展全民健康促進工作;專家表示,民眾只有掌握正確健康知識,亂象才無生存空間
作為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黃建始教授更關心的是民眾健康素養的提高。他認為“只要掌握正確的健康知識,騙子就沒有機會了。”
黃建始說,衛生部早幾年曾組織專家編輯出版了《中國居民膳食平衡寶塔》和《健康66條———中國公民健康素養讀本》,但有關部門并未對此進行大力推廣。
“至2009年,只有6.5%的民眾在健康素養方面考核及格,”黃建始認為,健康教育常識的普及工作還任重道遠。
記者查詢得知,中國疾控中心曾出臺了一個《全國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規劃綱要(2005年—2010年)》,綱要要求,廣泛開展農村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至2010年,東部、中部、西部地區農村居民基本衛生知識知曉率分別達到80%、70%、60%。
記者聯系疾控中心,得到的答復是,該規劃執行已由衛生部其他部門負責。隨后又了解到,衛生部下屬的中國健康教育中心有這樣一職能,“開展大眾衛生科學知識傳播活動,向社會提供預防保健的相關知識范圍,建立健康教育與衛生新聞宣傳信息網絡,推廣經驗及成果。”
記者采訪該中心主任毛群安,他說,健康教育是需要過程的,我們也在組織相關專家到基層去進行保健養生方面的科普宣傳,但并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起到作用。在這個過程當中難免被騙子鉆了空子。
就在調查臨近尾聲時,記者又發現,張悟本的《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火了后,一本叫《把吃出來的病喝回去》的養生書又成為各大書店的暢銷書。
該書作者的頭銜有“國學大家”、“中國首席中醫養生專家”、“易學家”、“作家”、“歷史文化學者”。該作者想教給人們的是“喝水與養生的關系”。
他是否會成為下一個“張悟本”,誰也不得而知。(陳寧一 黃玉浩)
![]() |
【編輯:趙婕】 |
![]() |
相關新聞: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