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7日,美國國防部發布了《聯合作戰介入概念》。3月,美國海軍最先進電子戰飛機EA-18G“咆哮者”抵達駐日美軍厚木基地。7月23日,12架“魚鷹”運輸機在日本民眾抗議聲中運抵日本,計劃部署在普天間基地。7月28日,8架F-22“猛禽”戰機抵達位于沖繩的嘉手納基地。有防務專家分析認為,這些行動與美國的“新作戰概念”相關。
“空海一體戰”再次升級
今年初美國國防部發布了“空海一體戰”的升級版——“聯合作戰介入”。那么,什么是“聯合作戰介入”?它與“空海一體戰”有何不同?
所謂“空海一體戰”是強調美軍要充分利用在航空航天、網絡、電子技術等方面的壟斷優勢,以關島和日韓等盟國的作戰和后勤基地為依托,以海空部隊、太空及網絡空間作戰力量為主導,在西太平洋區域組織實施戰役級別的軍事行動,摧毀假想敵的“反介入/區域隔離”能力。
美軍文件稱:“反介入”是指阻止對手兵力進入作戰區域;“區域隔離”是不限制對手兵力進入戰區,但限制對手在作戰區域的行動自由。相對來說,“反介入”通常需要較強的遠程打擊能力、遠程情報預警能力和監測系統;“區域隔離”則可以有更多作戰措施,如小型導彈艇、近岸火炮、水雷、無人作戰平臺等。
“反介入”和“區域隔離”雖然看似新名詞,但卻是老概念。從歷史上看案例很多,例如,二戰期間,英國憑借海空軍力,控制英吉利海峽,阻止納粹軍隊登陸英倫三島,就是成功的“反介入/區域隔離”作戰。也就是說,“反介入”和“區域隔離”是每個主權國家都有的正當防衛,以及保護自身事務不受干涉的權利。
由于“空海一體戰”將美國陸軍排除在外,事關軍費分配,自然遭到美國陸軍的不滿。2011年,帕內塔入主五角大樓后,改良“空海一體戰”,提出“聯合作戰介入1.0”概念,經過修改后于今年年初正式發布。這一概念的作用就是指導聯合部隊在面臨大量潛在對手武力拒止和各種不同情況下,完成介入作戰。
八種能力和跨領域協同
總的來看,“聯合作戰介入”不僅融入了空海、空天和網空在內的“三空作戰”,還借鑒了海上基地、海上盾牌、海上打擊、特遣部隊、信息主宰等一系列美軍轉型過程中提過的概念,幾乎就是之前諸多美軍軍事理論的“集大成者”。
圍繞“聯合作戰介入”,美軍提出需要八種能力,分別是:指揮與控制、情報、火力、活動與機動、保護、維持、信息、交戰等。其中還包含諸多新內容,如在指揮與控制中,提出建立戰場公共數據庫,以方便下級指揮官根據形勢靈活指揮;在情報方面不僅要獲取,而且還強調破壞,要求從多種來源獲得情報,還要求將跨領域的各種情況悉數掌握,信息網絡對抗也被提升到情報預警的層面;在火力方面,提出融合計算機網絡攻擊的跨領域打擊,并強調應在限制附帶損傷的同時提升作戰效果;在活動和機動方面,要求能從海、空、陸地等多線進行隱蔽行動,網絡空間行動的先期準備也被列入機動之中;在保護方面,突出積極防御,即通過打擊對手目標來確保自身的安全,這些目標包括敵方的目標搜索能力、遠程精確打擊能力、太空行動能力和網絡行動能力等。
同時,美軍還認為,任何領域的優勢都不會是永久和廣泛的,而是臨時和局部的,只有通過更高程度上的整合和更低層級的“跨領域協同”,把太空和網絡行動與傳統的陸、海、空戰場融合,才能獲得更多打擊敵人作戰系統的機會。而且,美軍將跨領域協同能力、非對程優勢和非對稱打擊相結合,即:利用空中力量打擊反艦武器、利用海上力量打擊防空系統、利用地面部隊消除針對己方海空軍的陸基威脅、利用網絡行動打擊太空系統等等。不同領域協同作戰產生的非對程優勢會因作戰區域、敵人的“拒止和區域封鎖能力”等發生變化,但破壞對手整體作戰能力的要旨不變。
此外,跨領域協同還包括聯合部隊和國家的協同,提出可以與盟國實現協同,發揮彼此的相對優勢,創造更好的整體作戰效果。
“新作戰概念”劍指何方
從歷史上看,美軍提出的作戰概念往往有著比較明確的指向。例如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空地一體戰”就是為了對抗蘇聯的大縱深立體作戰而提出的理論。其基本原則是主動進攻、行動靈敏、打擊敵方縱深和保護己方后方、協調多軍兵種發動綜合打擊、要求部隊能夠完成多樣化任務。而這次“聯合作戰介入”概念的關鍵詞顯然是“介入”。
冷戰結束后,美軍四處出擊,頻繁發動戰爭。回顧這些戰爭的進程可以發現,遠程預警和遠程防衛在國防領域中顯得越來越重要,因此,一些新興國家加大了采購和研制這些國防系統的投入,希望通過增強“反介入”和“區域拒止”能力,在局部區域抵消美國的軍事優勢。
美軍在2010年的《聯合作戰環境》報告中寫道,“武器擴散、拒止和妨礙作戰自由的技術改進”使美軍海外軍事態勢發生變化。簡單地說就是:原來美軍可以任意干涉的國家和地區有了拒絕干涉的能力。這雖然是主權國家正當的防衛權,但卻是美國難以接受的。美軍提出“聯合作戰介入”顯然是希望通過提升自身的“介入”能力削弱其他國家的防御能力,使其隨時隨地都可以投送作戰力量,從而“維持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可以說,全球沿海國家都是“聯合作戰介入”的潛在對手。
不過,也有軍事專家指出,“聯合作戰介入”能否實現尚存疑問。首先,“聯合作戰介入”要求“跨領域協同”,這種協同的難度極大。在美軍目前各軍種數據鏈不能完全互通、空間和網絡戰能力尚不成熟的情況下,能進行“有限度的協同”已經是其極限。其次,美軍所依托的全球軍事基地網絡部署在盟國的領土上,離不開盟國的支持,而“聯合作戰介入”的對手既然擁有“反介入”能力,就具備中遠程打擊報復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盟國是否還愿意為“美國的利益”承擔風險就很難說了。最后,巨大的實施難度通常意味著巨額經費開支,在當前的財政環境下,需要大量“燒錢”的“概念”很難獲得決策者的支持。 (路君明)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